春卷皮、醬貨、蔥包燴……昨天是正月初四,上午9點,吳山腳下的大馬弄里,前來買菜的市民摩肩接踵。
位于太廟廣場旁的大馬弄全長僅230余米,有著杭州老底子獨有的市井味道,也孕育出了最具本土氣息的菜市場,放眼望去,都是“老杭州”的年味,被譽為“離年味最近的弄堂”。
每到年終歲末,大馬弄都會迎來一年里最熱鬧的時候。而從昨天的情況看來,春節(jié)前的熱度一直在延續(xù)!巴T外菜擔(dān)兒”,大馬弄的煙火氣里,不僅藏著巷陌間的市井生機和杭州人舌尖上的期待,也承載著這座城市代代相傳的味覺記憶。記者 張之冰 攝
浙江各地都有哪些獨到年味?
嘉興 紅燒羊肉俘獲桐鄉(xiāng)人的胃
和岳父一家吃年夜飯。
我是姚容,來自嘉興桐鄉(xiāng)。
桐鄉(xiāng)人的新年飯桌上,離不開一碗紅燒羊肉。
今年我隨堂兄姚易一同返鄉(xiāng),車子還未停下,紅燒羊肉的香味便飄進窗來,余味悠長。家門外搭起的土灶燒得正旺,鐵鍋上蓋著一片片的瓷盤,瓷盤縫隙逃逸出氤氳熱氣和濃郁香味迎接著歸客。
桐鄉(xiāng)紅燒羊肉,色澤紅亮油潤,味道既鮮且甜,肉質(zhì)酥而不爛。好吃的秘訣是在菜肴中添加了棗子、蘿卜、甘蔗梢等,以去除膻味增加香味。我最愛的部位是3層羊排,精肉間是一抿即化的濃香油脂,筋膜的勁道與軟骨的爽脆,讓味蕾被轟炸時更增加了咀嚼的層次感。
小時候,每逢新年我便盼著去親戚家做客吃年酒,盼著飯桌上那一碗紅燒羊肉。細(xì)長的村道上,鐵鍋涌出的熱氣在冬日夜幕里彌漫開來,為浙北的鄉(xiāng)村蒙上薄薄一層紗,我和姚易不自覺地加快了腳步。
桐鄉(xiāng)年酒上菜很有講究,最后壓軸的往往是蹄髈與魚羹,而紅燒羊肉往往是在中間,就好像一場交響樂時至中場掀起的高潮。而紅燒羊肉的好壞,也成了酒席師傅水平高低最直接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
與吃紅燒羊肉一同傳下來的年俗,還有“扎新官”。年初二這天,桐鄉(xiāng)每家都要為家中30歲的人“扎新官”。今年適逢姚易30歲,這天一早,家人齊齊慶賀他30歲,遠(yuǎn)親近鄰也上門拜訪祝福,放爆竹、祭祖先……姚易向長輩問好,又給晚輩們發(fā)了紅包,一片歡聲笑語。
晚餐推杯換盞后,正吃著紅燒羊肉,我問姚易有什么感受,他抬起頭頓了頓沒說話。第二天他還要值班,這餐結(jié)束還得趕回杭州。三十而立,“扎新官”的儀式不能讓人一天內(nèi)長大,卻是對過去30年的一次回眸與總結(jié),是對未來生活的一次展望和祝愿。
十里不同風(fēng),百里不同俗。在桐鄉(xiāng),村與村之間“扎新官”都有不同的方式,這三個字也是方言直譯成普通話,也有文獻寫作“齋星官”“齋新官”?蔁o論形式如何改變,無論名字寫作什么,年俗的初衷都是我們對美好生活深深的期盼。
溫州 “發(fā)財湯”討個新年好彩頭
我是李儷,來自溫州龍港。
提到溫州的年夜飯,大家不可避免地想到海鮮。無論是寓意“年年高”的梭子蟹炒年糕,還是剛打撈上來的九節(jié)蝦、銀鯧魚,都是溫州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年菜。講究的人家還會備上10道冷盤加上10道熱菜, 寓意著“十全十美”。
在溫州蒼南,有兩道菜或許聽起來平平無奇,卻是每個人家年菜必備。其中一道是芋艿排骨湯,芋艿軟糯滑潤,排骨燉湯鮮香,兩者融合在一起恰到好處。母親總會給我盛一碗芋艿排骨湯,我便一口氣喝下去!坝蟆比》窖灾C音“有”,寓意新的一年會有很好的財運,因此這道菜在經(jīng)商氛圍濃厚的溫州大受歡迎。
另一道菜可能許多人都沒聽過,我們叫它“發(fā)財湯”。食材之一的發(fā)菜是一種名貴的藻類,用發(fā)菜和豬肉制作而成的發(fā)菜圓子和花菜一起燒制為一碗鮮美的清湯,一并取諧音“發(fā)財”。在蒼南的酒席上,總能看到這道菜的身影。
溫州的年俗不少,基本都包含著美好的寓意。我們在除夕夜除了要燒一條完整魚留到初一,寓意“有頭有尾,年年有余”,還要煮好一鍋大米飯留到第二天。
紹興 年夜飯少不了那道西施豆腐
我是邊曉丹,來自紹興諸暨。
大年三十到正月里,諸暨人的餐桌上,有一道菜必不可少,那就是西施豆腐。西施豆腐是推廣名,但我從小到大聽到的菜名叫煎(同音)豆腐。在本地人心中,飯店里的煎豆腐都是不地道的,必須到尋常人家里才能吃到正宗的煎豆腐。
今年我家和叔叔家一起吃年夜飯,雖然叔叔準(zhǔn)備了波士頓龍蝦、帝王蟹等近年來走紅的“網(wǎng)紅菜”,但最讓大家期待的還是一碗熱乎乎的煎豆腐。燒了幾十年煎豆腐的叔叔告訴我,燒好一碗煎豆腐的最關(guān)鍵步驟便是往鍋里加入事先調(diào)制好的淀粉。淀粉放多了,湯會收得太稠,流動性變差;若是淀粉太少了,煎豆腐便變成一碗寡淡的羹了。不過這些過程對于叔叔來說就是小菜一碟,幾分鐘的時間,一碗熱騰騰的煎豆腐便上桌了。一瞬間,別的菜似乎都失去了“顏色”,所有人的勺子都伸進碗里,很快,一碗煎豆腐被“消滅”完了。
這就是諸暨人的年夜飯,平凡中透著家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金華 團聚的滋味真是久違了
我是鐘瑋,來自金華浦江。
正月初二,飯桌上,菜盤基本擺齊,大家默契地舉起酒杯——“新年快樂哦!”這是我3年來第一次與舅舅、姑姑兩家人齊聚在飯桌上,算上小輩一桌一共有10人。
上桌的第一道菜,就是浦江人再熟悉不過、各種大宴席上屹立不倒的“饅頭焐肉”,饅頭寓意美滿,焐肉方正喻人美德。剛出鍋的焐肉色澤鮮亮,肉入嘴即化,且不黏牙,吃起來也沒有油膩感。舀一勺湯汁夾著饅頭,一口下去,遠(yuǎn)方游子的一抹鄉(xiāng)愁也就回來了。我還是忘不掉老底子的習(xí)慣,要先把印著福字的蓬松饅頭中心挖空,精明地挑揀出一塊瘦多肥少的焐肉填進饅頭,再夾些軟木耳、金針,一口悶進嘴里。
幾杯酒下肚,大家開始分享著各自的好消息——大表弟剛考上本地的教師編制,正月里準(zhǔn)備和女友訂婚了;小表弟今年在讀浙大博二,最近剛交了女友;而我和妻子工作愈加穩(wěn)當(dāng),各自都駛上了得心應(yīng)手的快車道。
這一頓一共16道菜,大伙兒吃到最后都撐了。有一瞬間,我也在想,一家人齊齊聚在一起,輕松舒適的一幕真的久違了。
衢州 節(jié)節(jié)“糕”升的江山糕
我是王艷穎,來自衢州江山。
在我的老家,有一種其貌不揚的糕點名叫“江山糕”。和大多數(shù)松軟、甜膩又精致的江南糕點不同,它的口感更像壓縮餅干,味道更多地保留了一股原始的米香。
江山人一般會在逢年過節(jié)或者家中辦酒席的時候制作江山糕。印象中,兒時去外婆家過年,柴火灶臺上就蒸著熱乎的江山糕,我端著小碗坐在一旁,等著品嘗剛出鍋時的那一口熱乎味道。
傳統(tǒng)的江山糕大多為純手工制作,前期準(zhǔn)備工作十分繁瑣:洗米、晾米、炒米、拌糖、磨粉,把米粉攪拌均勻后,入甑定型蒸熟,再切成片狀放涼后食用。
春節(jié)期間,我還有一個任務(wù),就是被外婆派去向親朋好友送出自家剛做的米糕。來回幾趟下來,米糕是送出去了,我的口袋卻又被親友回贈的江山糕塞滿了。還記得有一年,在外地當(dāng)兵的舅舅回家探親,返程歸隊那天,包里都快被江山糕裝滿了。外婆說,米糕的“糕”和“高”同音,蘊含著步步高升的美好祝愿。
如今,隨著配料的豐富和制作技巧的創(chuàng)新,米糕的口感也越發(fā)適口、好吃,也成了江山當(dāng)?shù)胤昴赀^節(jié)時獨有的暢銷品。
舟山 當(dāng)?shù)胤教禺a(chǎn)遇上年俗美食
我是鐘旭峰,來自舟山。
每逢過年,我們這里家家戶戶都要做上一些年糕。年糕往往被當(dāng)作走親訪友的禮品,或者祭拜祈福的貢品。記得以前小時候都是手打年糕,一打便是一早上,我們邊打邊偷吃,年糕打完,我們也吃飽了,可惜現(xiàn)在都逐漸被機器所取代,手打年糕的樂趣很難再體會到了。
剛做出來的年糕軟糯香甜,不管是蘸醬油,還是放入土灶煨著吃,或是端上餐桌煎炒烹炸做大餐,都讓人直流口水。小時候過節(jié),我總想著哪家親戚上門能帶點水磨年糕,變著花樣我能吃上一整天。今年過年我還偷偷去年糕作坊里,吃些年糕的邊角料,回憶童年的味道。
講完了年俗,再來聊一下舟山傳統(tǒng)美食——梭子蟹炒年糕。舟山最有名的當(dāng)屬海鮮了,其中梭子蟹是名副其實的“頂流”,每年九十月份開漁,所有人都等著螃蟹的豐收。當(dāng)?shù)胤教禺a(chǎn)遇上年俗美食,那地道的舟山特色菜梭子蟹炒年糕就必不可少。燜煮過的年糕浸滿了湯汁,軟糯的口感配上螃蟹的鮮美,讓人回味無窮,在我們家這道菜一上餐桌就會被搶空。
<愛上你,愛上新江南網(wǎng):hzgou.cn www.xjnnet.net,hzgou.cn歡迎您!>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wǎng)無關(guān)。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新江南網(wǎng)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如有侵權(quán)請出示權(quán)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