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叢書》出版完畢——一部專著、十個系列、總計108種圖書。
讓人意外的是,這套叢書竟然是由105人執(zhí)筆而作,其中既有南派三叔這樣的網文名家,也有醉心杭州文化的外地寫手,甚至還有毛遂自薦的氣象專家和正在求學的學生……作者年齡跨度從20出頭到80余歲,不拘一格。
作為一套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講好杭州全域故事的大型普及讀物,杭州為何放棄“高舉高打”的傳統(tǒng)編輯思路,而選擇“兼收并蓄”?在城市史書日趨飽和的當下,為何要為一套文化叢書“三年磨一劍”?
以新方式賡續(xù)文脈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杭州市就多次編纂出版反映杭州歷史文化的叢書,僅成套叢書就有十余套。
2018年,杭州出版集團副總經理尚佐文接到編纂一套系統(tǒng)梳理杭州文脈、講述杭州故事的叢書任務時,內心激動又忐忑:“這是市委全會決議部署的重點任務,責任重大。”隨后,該套叢書的編纂計劃被列入《杭州市全面推進文化興盛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2年)》中。
如何用全新方式賡續(xù)歷史文脈,又如何后出轉精?這是最初困擾編輯部的靈魂之問。
一次友人間的閑聊,給了尚佐文啟發(fā)。當時那位書友連發(fā)三問:“又要做一套歷史叢書?這次是寫‘小熱昏’還是‘西湖傳說’?這些網上不都有么?”
尚佐文說,那一刻才驚覺,“記住歷史、記住鄉(xiāng)愁,并不需要一味地追求雄文巨著。全新的文化叢書很有必要做,但要爭取做得不一樣�!�
叢書編輯部副主任安蓉泉對此深有同感,他說:“很多杭州市民知道蘇小小但不知道沈括,知道白娘子卻不知道龔自珍。”這恰恰反襯出“講故事”的重要性,“我們搞了那么多的學術、專業(yè)類的東西,僅能在專業(yè)圈子里發(fā)揮作用,但是老百姓的獲得感是不夠的�!�
把厚重的歷史書變“薄”,要講有溫度有情感的故事。經過十余次討論,新書就此定調。
基調已定,誰來“譜曲”,成了第二個問題。
叢書編纂出版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同仁觀點一致:這套特殊的文化叢書,創(chuàng)作一定要以易讀為先,即使是文史專家,也要選擇文采好、會寫故事的。
在所有作者的名字中,“南派三叔”是一個驚喜的名字——這是網文作者首次出現在文化叢書的創(chuàng)作體系中。他創(chuàng)作了基于良渚文化的虛構小說《良渚密碼》。
“對于這樣嚴肅的歷史題材,我是比較敬畏的�!蹦吓扇宕蜻^退堂鼓,在編輯部的鼓勵下,他把創(chuàng)作定位放在“寫一個好看的故事”。
執(zhí)筆者,不拘一格。從事氣象工作的張立峰,就是這樣一個“和寫書不沾邊的人”�!翱葱侣勚篮贾菰诨I備編纂一套不一樣的文化叢書,當時我就想,也許我可以試著從杭州氣象史的角度來寫一篇�!睆埩⒎逭f,“杭州四季分明,其氣象特點也曾推動了重大歷史事件的發(fā)生。比如金兵初到江南水土不服,這讓南宋的生存有了一定空間。”
“不是寫手的寫手”張立峰,以氣象為切入點,補上杭州傳統(tǒng)文化這項缺門,最終的效果也很讓編輯部驚喜。叢書編輯部主任郭泰鴻讀完張立峰的這本《陰晴雨雪五千年》后,感慨道,“這印證了我們的策略是對的,給作者多一點空間,就會收獲更多驚喜�!�
翻看105名作者的履歷,大多不是學院派的職業(yè)學者,這種民間氣質,不僅沒有降低他們作品的專業(yè)性,反而更賦予了他們深入城市內在肌理的優(yōu)勢和靈活多元的書寫空間。
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叢書文本《從都城走向天城》作者、文史專家姜青青說,作為《杭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叢書》中的“南宋都城”選題,他總是為故事設計和文獻材料之間的不匹配所困擾。
“比如曹勛(宋徽宗近臣)決定逃出俘虜營,怎么‘越獄’是個看點,但關鍵細節(jié)史書上卻找不到一個字�!奔兲摌�?姜青青過不了自己那關,“還是要從史實中找根據,尋找當時的一種歷史可能�!�
姜青青最終在文獻中查到了當時的一個特殊情況——白溝河曾作為宋遼界河,樹林因種種原因被砍了個精光。這意味著,當時金兵用來填塞囚車空隙的“鹿角”樹枝,在白溝河一帶無處可覓,曹勛因此就在白溝河附近鉆了空子逃之夭夭。“史實幫我過了這一關�!苯嗲嗾f。
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文史專家要“轉頻道”,作家寫手也要“反復磨刀”。這次參與叢書創(chuàng)作的,34%都來自外地。叢書編纂出版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許德清告訴記者,杭州是個開放的城市,“借由外地作家的眼睛來看杭州,或許會有不一樣的角度,對杭州的傳統(tǒng)文化有別樣的發(fā)現。”
一本關于杭州工藝風物的《天工美物十八拍》,讓山東省作家協會簽約作家簡墨“三下江南”。
簡墨獨自跑去了西湖博物館、絲綢博物館、杭幫菜博物館等,中間的間隙,她就與西湖邊的老杭州人聊聊天,“杭州人對自家寶貝太熟悉了,我不能出一丁點的錯誤�!�
走遍了杭城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拍下了2萬余照片,簡墨最終拿出了出色的作品。
“磨刀石”的背后,是叢書編輯部和12個專家組的聯合審讀把關。
“編輯部分成四個審讀組,每個組明確專人與作者對接,反復溝通,讓他們按大綱要求修改到位�!惫櫿f,專家組要審查書內的史實和學術觀點,連一張小小的配圖也要經過專業(yè)把關。
把故事送入尋常百姓家
《杭州優(yōu)秀文化叢書》選題包羅萬象,從地理、歷史、文化、民俗、詩詞等角度,“古韻杭風”10個系列,記錄下杭州的方方面面,共計108種。
文字的魅力,在于其影響是雙向的�!斑@套書的文字是有溫度的,它不是冷冰冰的故事介紹,而是故事性表達、歷史性的滲透,蘊藏著可以打動人的真實情緒�!眳矔小读汲紕e傳》的作者沈榮說,希望自己的書能夠成為一個引子,讓更多人與這座城市的記憶和味道,融合在一起,“如果有人看了書,忍不住想去實地看一下,那對我而言,就是成功了。”
把厚重的歷史變薄,將古老的故事煥新,讓枯燥的記載有趣——目前,該套叢書已邀請知名主持人和播音員精心錄制有聲書籍,讀者可掃碼收聽,用耳朵“讀書”。
杭州出版社副總編輯錢登科介紹,接下來,該套叢書將送入杭城大大小小的圖書館、社區(qū)文化家園,助推全民閱讀、增強愛國愛家鄉(xiāng)情懷。此外,也計劃定期舉辦讀書分享會,并在線上平臺直播。
杭州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認為,這套叢書可以看作是杭州文化工程的“先行先試”,“我們希望借由這套叢書,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進千家萬戶。”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系管理員([email protected])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