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瓦當就像人臉,所以叫人面瓦當�!�2月13日下午,南京六朝博物館,64歲的志愿者張曉剛熱情洋溢地向游客講解。
張曉剛是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退休干部,一直對文博有著濃厚興趣,退休后就來到六朝博物館做志愿者�!翱忌现驹刚吆懿蝗菀�,我是2020年退休,當年有400多人報名,只錄取19個,錄取率不到5%。”張曉剛自豪地說,“志愿者和博物館只能簽一年協(xié)議,每年都要接受專業(yè)老師和館方考核,通過才能再簽下一年協(xié)議�!�3年多來,他已服務1000多小時,平均每天1個多小時。
志愿者中不僅有年長者,也有青少年。大年初五,高三學生馬言琛在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做志愿者。從他小學開始做志愿者,今年已是第7個年頭,主要負責義務講解,還做一些社教活動中的輔助工作。學習任務繁重,為何還要做志愿者?馬言琛說:“開始是因為好奇,我在讀小學時,聽說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要開一個小狀元講解員培訓班,就報名參加了。隨著一天天的堅持,慢慢有了興趣。當我把這些知識講解給游客,聽到一聲感謝后,我特別有成就感�!�
“請問去游船碼頭怎么走?”“廁所在什么地方?”“我想到雨花臺,離這里遠嗎?”和博物館志愿者不同的是,在景區(qū)做志愿者面對的是各種瑣碎問題。在玄武湖景區(qū)的南京青年志愿者服務站,兩名志愿者不厭其煩地回答著游客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是景區(qū)員工,因為假期游客增加,放棄休息時間來到志愿服務站。
游客咨詢過的問題,志愿者都記在志愿服務工作臺賬上。記者看到,上面的問題五花八門,比如“手機在哪里能充電”“觀光小火車在哪里坐”“哪里有導覽圖”等,每天能記到上百條。這本賬,不僅是一天工作的統(tǒng)計�!拔覀兏鶕慰托枨�,可以做出相應服務調整�!毙浜珗@管理處辦公室工作人員趙靜雅告訴記者,景區(qū)不僅根據游客需求增添指示牌等硬件設施,還推出智慧導覽系統(tǒng),系統(tǒng)會根據志愿服務工作臺賬記錄的問題不斷更新。
記者 楊民仆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系管理員([email protected])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