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外科手術是刀尖上的藝術,那么眼外科,尤其是眼底外科便是針尖上跳芭蕾,要求手術醫(yī)生擁有極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和控制超越極限生理性顫抖的能力,學術造詣達到副主任醫(yī)師以上級別,才有資格注視顯微鏡,為患者完成一次眼底疾病的外科手術。
“從學醫(yī)開始,這個過程可能要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而且對于高難度的眼底病來說,一名眼科醫(yī)生或許一生都未必能做得了。”浙江省人民醫(yī)院眼科中心常務副主任陳亦棋主任醫(yī)師曾在研究生時期以人工血管旁路術治療視網膜靜脈阻塞為研究方向,做了數百次的離體模型演練,近百例的活體動物手術操作,但最終的數據顯示,成功率只僅有10%。
“最難克服的其實不是現代醫(yī)學技術,而是人手的生理性顫抖,也就是‘指哪打哪’的穩(wěn)定感�!笔艽擞|動,2007年,當時還是擔任住院醫(yī)師的陳亦棋在其導師、著名眼科專家、現任浙江省人民醫(yī)院眼科中心主任沈麗君教授的指導下,開始思考眼科手術機器人的可行性研究,并在2023年成功完成亞洲首例眼科機器人手術,這也意味著眼科機器人正式應用于臨床,自此開辟了眼科手術新模式。
科研一小步,臨床一大步
亞洲第一例眼科機器人手術成功開展
“醫(yī)生,我的左眼已經20多天看不見任何東西了(醫(yī)學上檢測視力僅為眼前手動),突然的失明給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擾,這到底是怎么了?”去年7月,61歲的王女士(化名)遭遇了人生至暗時刻:她的左眼視力在毫無預兆下一天天變差,起初她看事物還有個模糊的輪廓,漸漸地,她眼底的黑暗籠罩了光明,就好像有人在她眼前蓋了層黑布一樣,她便徹底看不清任何東西了。
發(fā)病初期,王女士就開始了艱難的求醫(yī)之路。她曾在當地醫(yī)院就診,結果被確診為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疾�。≒CV)。據悉,PCV是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的一種亞型,主要好發(fā)于中老年女性,亞洲人中多見。該病的具體表現為眼底出血、滲出,并且王女士出血部位剛好就位于視網膜中心的黃斑部位,從而引發(fā)了視網膜的局限性脫離,最終導致視力出現嚴重障礙。
王女士在當地醫(yī)院治療了一段時間后,效果始終不佳。于是,經過多方打聽,她慕名來到了陳亦棋主任醫(yī)師處尋求新的可能。
“經過綜合評估,我們發(fā)現患者黃斑部大片濃厚的視網膜下出血,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可見視網膜神經上皮被下方厚厚的積血抬升。此時,采用超精微針進行視網膜下注射血栓溶解藥物rtPA(阿替普酶),快速溶解黃斑部視網膜下出血是當下最恰當的治療方式�!标愐嗥褰榻B,但是,由于視網膜組織菲薄和脆弱性,以及醫(yī)生有限的定位精度和力度感知,視網膜黃斑區(qū)穿刺注射手術仍然是一個具有挑戰(zhàn)和風險的過程。
因此,在陳亦棋與家屬充分溝通并征得同意后,決定為患者進行亞洲首例眼科機器人輔助視網膜下精準注射溶栓術。手術當天,只見陳亦棋有條不紊地操作機器人,將外徑 100微米的顯微注射針精確對準患者病變部位,并在3分鐘內順利將40微克溶栓藥物重組組織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注射到了患者眼底視網膜下腔中。整場手術一氣呵成,操作流暢、穩(wěn)定、精準。
術后僅1周,患者視力就由原來的手動提高到0.02,而在術后3個月視力逐漸提升到0.3�!叭糁挥惺謩拥囊暳�,人眼幾乎看不清事物,只能感知光影變化,近于盲人;而提高到0.02后,她可以看到人影輪廓,能夠看到大的廣告牌、門牌等。目前,0.3的視力使得患者完全能夠實現自主生活了�!标愐嗥逭f。
縮短醫(yī)生的學習曲線
服務眼底疾病更為科學精準
據了解,從2007年開始,沈麗君教授團隊便開始了漫長的眼科手術機器人研究。終于在2013年,團隊研制出國內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玻璃體視網膜手術輔助機器人系統(tǒng)的樣機,之后進行大量的應用可行性研究;并于2014年順利開展動物眼手術,如玻璃體切割、視網膜異物取出、視網膜激光、視網膜血管搭橋術、視網膜組織和視網膜血管穿刺注射等機器人輔助視網膜手術的基礎研究。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1年之后,受海外歸國的機器人團隊的合作邀請,沈麗君、陳亦棋深入參與研發(fā)和臨床轉化應用了商用化的眼科手術機器人,并于2023年4月獲取了第三方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動物實驗報告,并于5月通過浙江省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正式開始科研臨床試驗。
“手術機器人在數次訓練過后,發(fā)揮一直保持穩(wěn)定狀態(tài),而且還可以給醫(yī)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作為手術機器人的核心研發(fā)成員之一,陳亦棋坦誠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醫(yī)生在手術時,為克服生理性顫抖,把握最佳的穿刺位置,必須在短時間內做出決策,“但這個幾十秒的時間,精準度很多時候靠感覺,有時候生理極限到了,不得不切下那沒思考好的一刀�!彼J為,如果有穩(wěn)定的眼科顯微手術機器人坐鎮(zhèn),就能夠幫助醫(yī)生在精微組織和復雜手術中實現穩(wěn)定安全、精細量化和可視化的操作,幫助醫(yī)生更加專注于術中決策,從而為眼科和超顯微外科領域帶來重大技術革新。
陳亦棋表示,未來,眼科機器人還將輔助醫(yī)生進行更多的高精度眼科手術包括白內障和青光眼等手術,也為眼科基因藥物和干細胞等全新眼科治療方案提供安全高效的給藥途徑。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email protected])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