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錫,如今的非遺有了更多種“打開方式”:惠山泥人有了聯(lián)名主題的中餐店,無錫精微繡在視頻平臺點贊破萬,紙馬技藝融入最流行的蓋章活動中,錫劇小劇場掀起年輕人“打卡潮”……非遺已遠離昔日“高冷”的形象,帶著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飛入“尋常百姓家”。
非遺用“年輕心”吸引年輕人?
“現(xiàn)在的小朋友點名要‘奧特曼’‘小豬佩奇’,這些都是以前沒有的,我們也得琢磨著滿足他們的需求!”在惠山古鎮(zhèn)的非遺集市上,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糖畫、面人、吹糖人的傳承人張柏林的檔口圍滿了人,相比之前對待新事物的局促,如今他畫起孩子們的這些“心頭好”來已是駕輕就熟。他也主動擁抱熱點元素,在傳統(tǒng)圖樣之外,嘗試著開發(fā)更多的新鮮樣式。“引入年輕人喜愛的動畫形象,不僅能激發(fā)起他們對這項非遺藝術的興趣。也為非遺傳播帶來了更大的流量和關注”,張柏林注意到,特殊的造型讓大家樂于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布關于糖畫的討論和分享,其中不乏贊嘆和喜愛。
同樣瞄準年輕人的需求,無錫紙馬非遺傳承人陶曉夢選擇將紙馬非遺與時下流行的“集章”相結合。最初,她發(fā)現(xiàn)女兒一直在集章,為了收集一個圖樣,可以專門跑到很多景區(qū)和博物館去打卡。“制作印章和紙馬雕版有異曲同工之處,我們也可以采取同樣的形式讓年輕人參與進來”,受此啟發(fā),陶曉夢結合無錫特色文化和紙馬的圖案,制作了一批集章圖案,在集市上,她的檔口也成為熱門,“自從做了集章圖案,每次市集我的攤位,都是人流最多的那個。”
當擁有400多年歷史的惠山泥人搭上盲盒潮玩的熱度,當美輪美奐的精微繡開發(fā)出貼合當代實用需求的裝飾品……一批批極具無錫特色的非遺好物,正在連接現(xiàn)代生活和擁抱時代潮流的過程中綻放出迷人的風采。
傳統(tǒng)技藝在“云”端精彩綻放
以水為引、以漆作畫,一把平平無奇的扇子,瞬間有了不一樣的色彩。在惠山古鎮(zhèn)寄暢園的門口,漆扇的制作過程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引得無數(shù)游人駐足。同時在惠山古鎮(zhèn)的直播間里,數(shù)萬名網(wǎng)友聊得不亦樂乎,“垂直放下,緩慢搖動,快速提起!”“這個圖案太漂亮了!真想從屏幕里搶走。”……如開盲盒一般的體驗讓圍觀群眾、直播間網(wǎng)友發(fā)出陣陣驚嘆聲�;萆焦沛�(zhèn)企劃營銷部經理陸敏表示,通過直播和短視頻的方式,可以讓默默堅守的非遺傳承人“被看見”,尤其是當下年輕人更喜歡在線上“沉浸式”體驗非遺。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無錫的非遺項目幾乎都擁有自己的新媒體號,“我一共直播過3次,好多人在里面,還有很多問題。”竹編傳承人吳小群告訴記者,第一次直播是應同行邀請,屬于技藝交流,沒想到真的有很多網(wǎng)友來看自己編東西,甚至吸引了周邊城市的市民到自己的線下門店購買了竹編,“這樣我才知道,原來直播是可以吸引人流,以及帶動銷售的。”無錫留青竹刻非遺傳承人喬瑜很早就開始探索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網(wǎng)店、直播、抖音、bilibili都進行了嘗試。
“我們的非遺需要多樣化的宣傳和發(fā)展,線下的集市是一種形式,網(wǎng)絡上的推廣也必不可少”,年過六旬的無錫精微繡代表性傳承人趙紅育將目光投向了抖音。開號兩個多月,已經積累了2000多個粉絲,每條視頻都有上百個點贊,最多一條點贊超過了3000人。除了介紹精微繡的技藝與展示成品,趙紅育的團隊頗了解新媒體運營的思路,發(fā)布的視頻緊跟時下熱點,設置了“誰說中國沒有奢侈品?”“手工藝人會被AI取代嗎?”“東方美才是風格頂流”等一系列話題,引起網(wǎng)友的熱情互動。
非遺傳承“活下來”更“火出圈”
在非遺傳播的過程中,如何讓非遺不僅能“活下來”,還能“火出圈”,是如今的非遺傳承人、創(chuàng)作者不斷探索的課題。
抖音號開出來之后,趙紅育惠山腳下的工作室更熱鬧了,有人專門從外地趕來無錫,一睹這項非遺的真容。從新媒體平臺上,趙紅育也收獲了很多建議。有粉絲留言稱:“現(xiàn)在年輕人都喜歡動漫,趙老師可以跟動漫結合起來創(chuàng)作。”趙紅育對網(wǎng)友的意見十分重視,回復稱:“無錫精微繡一切皆有可能,我們需要不停地吸收新內容。”
積極嘗試最新的傳播方式是為了更好推廣非遺,但喬瑜感慨,開通平臺容易,在運營上卻多少有點力不從心。“早早開了網(wǎng)店想大干一場,但我們沒有專業(yè)團隊來維護這些平臺,這條路走得并不順利”。為了走出當前的困境,喬瑜正在尋求和專業(yè)院校的合作,把打造非遺品牌的重任交到年輕人的手上。“一方面,孩子們可以有鍛煉業(yè)務能力的‘試驗田’,另一方面,也能為非遺傳承找到新的機遇”,喬瑜告訴記者,她正在與無錫學院藝術傳媒學院洽談,希望組建一支學生運營團隊。這支團隊,她想交到00后女兒喬筠然的手中,希望更年輕的她能為這項傳統(tǒng)非遺開辟新的路徑。
“非遺是活態(tài)的,每一個非遺都根植于日常生活和文化方式中,非遺的傳承,是不斷順應社會發(fā)展和需求的結果”,江南大學教授莊若江表示,非遺要想活下去,自然也要不斷融入新的時代因素以及貼合時尚創(chuàng)新,更好地融入現(xiàn)代生活。(本網(wǎng)綜合)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wǎng)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email protected])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