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解決秸稈焚燒、棄置污染環(huán)境問題,促進秸稈資源有效利用,推動農業(yè)農村綠色發(fā)展,今年以來,我市一體化推進小麥收割、秸稈收儲,讓過去犯愁的“生態(tài)包袱”離開田地,成為搶手的“金色財富”。
在邳州市鐵富鎮(zhèn)張莊村的一處麥田里,聯合收割機打頭開進成熟麥田作業(yè),緊隨而上的是摟草機,將田間雜亂的秸稈迅速歸攏,打捆機快速把整理后的秸稈收入“囊中”,經過粉碎、除塵、壓實,從機尾“吐”出一捆捆大草墩。種植戶王昌恒看著干凈的麥田高興地告訴記者:“今年小麥收割、秸稈收儲、玉米播種一體化進行,這邊小麥一收完,那邊秸稈打捆機就來了,全部收拾干凈,我們下午就可以播種玉米了�!�
經過秸稈離田,收獲后的麥田平整干凈,為夏種打下良好的基礎。據了解,這些秸稈將被集中運往生物電廠、飼料加工等企業(yè),實現了環(huán)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邳州市鐵富鎮(zhèn)農技中心主任馮仰增介紹:“鐵富鎮(zhèn)小麥總共是40300畝,全部秸稈打捆綜合利用。一畝地能打一捆,一捆的重量是700斤,一畝地能增收10元�!�
在豐縣宋樓鎮(zhèn)王崗集村收割后的麥田中,經過摟草機、打捆機配合作業(yè),原本雜亂零散在田間的秸稈變成了一捆捆圓柱體草垛,草垛將被運輸車運出農田,再送到生物質熱電廠加以利用,真正實現變廢為寶。
燃料化利用是秸稈變廢為寶的一個重要途徑。豐縣宋樓鎮(zhèn)引進的總投資近3.3億元的生物質熱電項目投運后,不僅讓秸稈及板材廢料變身為“金棒棒”,還能帶動周邊農民增收。該項目主要處理農林廢棄物(農業(yè)秸稈、修剪樹木枝條及板材廢料),年處理能力將超過30萬噸,項目達產后,年發(fā)電量22500萬kWh,年供熱量888160GJ,年節(jié)約標煤約10萬噸,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近25萬噸,是集節(jié)能、環(huán)保、綜合利用為一體的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罢麄宋樓鎮(zhèn)甚至全縣的秸稈、廢料都可以充分有效利用,不僅把農村廢棄物治理好了,老百姓的生活質量也上來了。”豐縣農業(yè)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近年來,我市強化秸稈綜合利用,完善秸稈收儲體系,探索形成了秸稈收儲用一體多元化利用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秸稈收儲中心及臨時收儲站點1300余處,秸稈收儲能力達150萬噸,秸稈收儲運體系已覆蓋全市全部涉農街道辦事處。記者 蔡思祥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系管理員([email protected])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