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在太倉采訪時了解到,太倉市聚焦提升村(社區(qū))“兩委”班子成員法治素養(yǎng),創(chuàng)新實施一系列制度舉措,既抓好“關鍵少數”,又大力培養(yǎng)“法律明白人”;既打造線上普法“新陣地”,又緊貼百姓需求實現“零距離”,讓法治有機融入鄉(xiāng)村發(fā)展,為唱響基層法治“好聲音”提供了有“太倉亮色、群眾底色”的治理新樣態(tài)。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用法治思維謀劃基層治理,是實現鄉(xiāng)村秩序井然、人民生活安定的關鍵所在。作為一種系統(tǒng)性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基層法治需要有黨組織的統(tǒng)一領導,有政府的依法履責,還要有各類組織的積極協(xié)同、群眾的廣泛參與。就像樂曲一樣,需要有指揮,有主唱、和聲,有高低音聲部,還要有配樂,只有各個主體相互配合、各司其職,才能真正唱響“好聲音”。
好的樂曲皆有章法,基層法治“好聲音”也是如此。正如古人所言:“法無古今,惟其時之所宜與民之所安耳。”加強法治鄉(xiāng)村建設既要與時俱進,又要因地制宜,講究“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太倉市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緊扣基層實際需要,按照“按需定制 精準施策”的模式,大力推進鄉(xiāng)村法治宣傳教育,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陀^而言,目前鄉(xiāng)村法治宣傳普遍存在專業(yè)人才缺乏、宣傳教育形式單一等問題,只有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培養(yǎng)本土專業(yè)人才,創(chuàng)新宣傳形式,豐富宣傳內容,才能提高法治宣傳的趣味性和可接受度。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個鄉(xiāng)村都有自己獨特的鄉(xiāng)風民俗,法治鄉(xiāng)村建設決不能“一刀切”,必須在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進行創(chuàng)新和探索。
一首樂曲好不好,評價權在聽眾;基層法治“聲音”好不好,同樣該由群眾來評判。服務群眾、造福群眾,是加強法治鄉(xiāng)村建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而積極回應當地群眾的要求和期待,系統(tǒng)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是基層法治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之一。鄉(xiāng)村常見的法律問題有婚姻家庭糾紛、山林土地權屬糾紛、侵權糾紛、相鄰糾紛、勞動糾紛、交通事故賠償糾紛、醫(yī)療事故糾紛等,這些是基層法治治理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在鄉(xiāng)村法治宣傳過程中,要堅持問題導向,有針對性地開展民法典、土地承包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的宣傳普及。尤其是當某一類鄉(xiāng)村糾紛成為網絡熱點時,要迅速跟進、以案說法,引導群眾在遇到同類事件時運用法治方式來化解矛盾。
法治鄉(xiāng)村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鶎臃ㄖ巍昂寐曇簟辈粌H要時時唱、經常唱,還要根據實際情況“換曲譜”“換唱法”。如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方興未艾,為基層法治治理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可加強相關技術應用的研究探索,提高基層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讓基層法治“好聲音”更有吸引力、感染力、穿透力。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email protected])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