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6月7日中午,2019年江蘇高考語文作文題揭曉,依然是材料題。題目以“和而不同”為核心,從“物各有性”到“共存相生”,請考生自選角度,完成一篇800字文章。南京市金陵中學特級教師喻旭初表示,今年作文題依然延續(xù)了江蘇卷的風格,很有語文味。就題目本身而言,以句號為標志,共4句話,由物及人,由物質(zhì)到精神,內(nèi)涵極豐富,且切入角度較多,但如果考生只抓住題目中的某句話泛泛而論,則不大容易得高分。
現(xiàn)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黃艷 舒越 仲茜
2019年江蘇高考作文題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酸甜苦辣咸,五味調(diào)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
名師指導
圍繞材料核心“和而不同”
選擇小而巧的角度
南京市寧海中學正高級教師 劉宏業(yè)
今年的作文題仍是考生熟悉的材料作文。材料以“水”“鹽”設喻,貼近考生日常生活,富有時代氣息。整個文題借“味”說理,意“味”深長,啟人深思,能夠激活考生思辨,有著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材料共由四句話構(gòu)成,從三個層面進行解說,引導考生展開聯(lián)想,打開寫作思路。第一句話選取生活中最常見的兩種事物,至淡之“水”和得味之“鹽”,形象地說明了“物各有性”這一生活常識。中間兩句話構(gòu)成對比,即將水、鹽同物簡單疊加和“五味”異物之間“調(diào)和”“共存”兩種生活現(xiàn)象進行比照,意在提示材料的核心內(nèi)涵: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礎上,更加強調(diào)事物之間共存相生的關系,從而達到“和而不同”的境界。最后一句話由“物”及“事”至“人”,強調(diào)了前面所說的道理既是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也是人類社會普遍適用的原則,點明這一道理存在的常識性和普遍性,在立意方向上進一步拓展了考生的思維空間。整個材料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言說情境,讓考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體、由具體到抽象的引申發(fā)散,進而謀篇成文。
文題啟示考生,面對多元文化和多彩文明的社會現(xiàn)實,個體應該以何種姿態(tài)融入其中,智慧生存。綜合分析,“和而不同”是整個材料的核心。“和而不同”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常識,是為人處事的智慧之舉,是文明、文化得以延續(xù)發(fā)展的精神之基,更是人類社會交流互鑒的融合之道。“和而不同”追求的終極價值是美美與共,互利共贏。材料看似明白如話,實則意蘊豐厚。寫作時可鉤沉歷史,探求“和而不同”的典范事例,以古鑒今;可比照中外,智慧“拿來”,思考“和而不同”的積極意義;可關注身邊現(xiàn)實,以小見大,反映“和而不同”的現(xiàn)實價值……考生可根據(jù)個人感悟和寫作特長,或記敘,或議論,或抒情,自由選擇,彰顯個性,做到“百味紛呈”。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選取何種題材入文,行文均要圍繞材料核心“和而不同”來寫,體現(xiàn)對這一核心內(nèi)涵的理解和把握,同時要盡量選擇小而巧的角度,集中筆墨,深入開掘,切忌大而空泛。
從材料的關鍵詞看,從2017年的“車”到2018年的“語言”,再到今年的“和而不同”,江蘇作文命題一直遵循重道固本、守正創(chuàng)新原則,積極關注社會現(xiàn)實,努力激活考生思辨,對一線作文教學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
專家點評
題目不錯,但不好寫
南京市金陵中學特級教師 喻旭初
今年的江蘇作文題,跟以往的題型一樣。這對高考考生來說,不陌生,不會慌。就題目本身而言,以句號為標志,共4句話,由物及人,由物質(zhì)到精神,內(nèi)涵極豐富,很有語文味,且切入角度較多。
但從哪里切入呢?還真不好辦。說“物”,“物各有性”能作為切入點嗎?如果能,寫什么?是否就說人各有個性,要尊重個性、培養(yǎng)獨立人格?說“事”,可以寫些什么?關鍵要抓住“五味調(diào)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前8個字可理解為“因”,后4個字可以看做“果”。要嘗到“百味”之鮮,須“調(diào)和”“共存”,這能否暗指社會的和諧呢?說“人”,似乎更難了�?赡懿簧倏忌鷷氲�,人只有嘗遍了“酸甜苦辣咸”,也就是,只有經(jīng)歷了各種磨練,才能擁有豐富而有價值的人生�;蛘撸瑥�“物各有性”談起,想到在尊重自身的同時也尊重他人,并能“五味調(diào)和”,與他人“共存相生”,才能實現(xiàn)“雙贏”,獲得成功。
如果聯(lián)系自身或家庭生活,或社會某個方面,融入真情,以實帶虛,那會寫出極佳的文章,也可從哲學或美學的角度去寫。這樣的考生很少,但肯定有。估計大部分考生只會抓住題目中的某句話泛泛而論,這就成了平平的“大路貨”。
由此想到,要寫好文章,一定要熱愛生活,親近社會,多讀好書,靠刷題是刷不出好文章的。我看,教育的出路就是要時時想到“物各有性”,尊重學生,尊重規(guī)律是首位。
下水作文
回到本來的樣子
樹有樹的樣子,草有草的樣子,花有花的樣子,藍天有藍天的樣子,白云有白云的樣子……當樹間生滿了花,便有了雜花生樹的意境;當靜謐的湖水投影出藍天白云,便有了天地懸浮的寥廓。
萬物終究是萬物,然而,萬物之為萬物,組成我們這個世界的精彩與華美,就在于物之萬。萬即多,萬物即多樣。因為了多樣,才讓我們所處的世界有了無限的美麗,無限的空間,無限的想象。
譬如樹,有高大的樹,有矮小的樹,有挺拔的樹,有闊壯的樹,獨木難成林,成林的也不只是一種樹。有樹的地方,必然會有草,有樹的地方,必然會有花。正是因為樹、草、林構(gòu)成了一幅美麗的植物圖景。
然后,僅僅只是有植物,只是一幅靜態(tài)的畫卷,還不夠。有樹,必定有鳥;有草,必定有蟲;有花,必定有蜂蝶。鳥飛,蟲蠕,蝶定,讓這幅靜默圖瞬間有了靈氣。
你會覺得,還缺少了點什么。缺少什么呢?缺少誰呢?要有人,有人來干什么?采了花,伐了木,除了草;捉了鳥,除了蟲,撲了蝶,養(yǎng)了蜂。人們按照自己的意旨,修改了這個世界,從“用”的角度,將萬物進行分類,然后加以扶植或修剪或鏟除。
人是萬靈之長。我想這句話絕沒有得到大樹小草的同意,也沒有征求過豬鴨牛羊的意見。自以為是的只有人,也只能是人,也只有人。人的自以為是,給自己封了許多的目空一切的名號,然后將大刀揮向樹,揮向鳥,揮向他們可以揮向的一切,當然,也包括人。
人總想站在自己的角度,站在己方的立場,君臨一切,也藐視一切,于是,“山高人為峰”,“沒有比人更高的山”,事實上,山,還是山;樹,還是樹;水,還是水……一切喧嘩過后,山,水,林,甚至塵埃,都在;沒了的,是人,是那些曾經(jīng)想要吞噬一切的那些。
萬物有性,物各有性。當人對山說:“我是天下最厲害的人。”如果,山可以說話的話,他會說些什么呢?也許會說:“我這一身塵埃,便已活了幾億年,你能嗎?”
能夠呈現(xiàn)精彩的是,萬物以他們的名義參加,樹是樹,草是草,花是花,水是水,人是人……萬物保持著萬物的樣子,而不是要樹變成草的樣子,要花變成人的樣子,要石變成塵的樣子,世界才會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成為我們喜歡的樣子。
洪劬頡
智慧作文倡導者。供職于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中華詩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南京市語文學科教學帶頭人、江蘇省 333 工程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對象、江蘇省中青年科學技術(shù)帶頭人�!冬F(xiàn)代快報》名師團名師。
考生反饋
題目很文藝,也有話可說
在金陵中學考點,考完語文后,來自寧海中學的考生小劉第一個走出考場,她告訴記者,今年江蘇高考作文題比想象中好寫,也有話可說。“我是從‘保持本心的同時也要欣賞他人’這個角度出發(fā),寫了一篇議論文。”她表示,因為考前作文訓練時,材料題就比較多,所以上手很快,最重要的就是審題清晰,選擇好角度立論,然后把問題分析透徹。
“還是一如既往充滿文藝范!”來自二十九中的小林笑著說,讀完題目之后,她很快確定要寫一篇散文,從自己親身經(jīng)歷出發(fā),寫了與家人相處的幾個小故事,真情實感,希望能打動閱卷老師。
“我寫的是酒,由釀酒、品酒、酒中滋味,來談人生。”在人民中學考點外,一位考生表示今年語文試題總體不難,時間充裕。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新江南網(wǎng)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quán)請出示權(quán)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email protected])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