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癌是中國發(fā)病率僅次于乳腺癌的婦科腫瘤,被稱為“紅顏第二殺手”。全球每年60萬新發(fā)宮頸癌患者,其中80%發(fā)生在發(fā)展中國家,我國每年約13萬,占約18.4%。江蘇省腫瘤醫(yī)院(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婦瘤科王金華主任醫(yī)師提示,宮頸癌發(fā)病率雖然高,但對付它并不難,可以通過接種預防性HPV疫苗、定期宮頸病變篩查來預防,而且它的“潛伏期”長達5-10年,在此期間及時干預,九成早癌能治愈。
危險:性伴侶高于6個,患宮頸癌風險增加5-10倍
王金華介紹,HPV感染是宮頸癌的主要因素,而吸煙,長期口服避孕藥、性生活年齡過早,多重性伴侶,性病史,某些自身免疫疾病或慢性免疫抑制狀態(tài)、遺傳等因素也與宮頸癌的發(fā)病有關。有宮頸癌家族史的婦女總發(fā)病風險是無宮頸癌家族史婦女的2倍;16歲之前有性生活、長期口服避孕藥、肥胖的女性患宮頸癌風險均高于常人;而性伴侶高于6個的女性,患宮頸癌的風險增加5到10倍。
小心:共用盥洗用具也可能感染HPV病毒
HPV病毒感染是99.7%宮頸癌的致病原因。王金華主任強調,很多人都知道HPV病毒可以通過性接觸及皮膚接觸傳播,而有兩個因素被很多人忽視了。一是HPV通過唾液也會傳播,平常不經意的不良衛(wèi)生習慣、共用輿洗器具可能成為HPV傳播的“助手”;二是夫妻生活戴避孕套也不能保證“萬事大吉”,因為HPV病毒可以在肛門和生殖器周圍任何區(qū)域存活數(shù)年,這是避孕套無法覆蓋的區(qū)域。他建議,男女雙方有一方發(fā)現(xiàn)HPV感染時,一定要及時規(guī)范治療,即便戴避孕套另一方也要及時檢查。
幸運:年輕宮頸癌患者也有做媽媽的希望
宮頸癌高發(fā)年齡為40-60歲,以往小于20歲的患者很少,但是近年來年輕婦女發(fā)病有上升趨勢。
得了宮頸癌都要把子宮一切了之嗎?手術后能不能再做媽媽?這是育齡宮頸癌患者最擔心的問題。王金華主任帶來了令人欣慰的答案。在臨床上,醫(yī)生會充分考慮患者的意愿,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盡可能減少手術對患者、對家庭的影響。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宮頸癌患者可行宮頸錐形切除術(ⅠA1期)或廣泛性子宮頸切除術及盆腔淋巴結清掃術(ⅠA2-ⅠB2)(鱗癌、腺癌、腺鱗癌等非特殊病理類型)。而在廣泛性子宮頸切除術中,在保證手術廣泛性的前提下保留子宮體和部分宮頸,可使年輕患者生育功能得以保留。他有位年輕宮頸癌患者在治愈后如愿生下了孩子,過上了和常人同樣的生活。
提醒:“潛伏期”5-10年,可有效預防
臨床上很多宮頸癌病人一經確診,就已經到了中晚期。有人認為,宮頸癌長得太快才可怕。王金華主任否定這個說法,他表示,宮頸癌從最初的瘤變到發(fā)展成為中晚期至少要經歷三個步驟。從低級別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開始發(fā)展成為高級別宮頸上皮瘤樣病變,再從高級別宮頸上皮瘤樣病變發(fā)展為宮頸浸潤癌,整個過程通常需要5-10年的時間,在這個“潛伏期”內,如果能及時發(fā)現(xiàn),早治療,可以獲得比較理想的治療效果。
宮頸癌雖然高發(fā),卻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病因基本明確,可以早預防、早發(fā)現(xiàn)的癌癥。如果說宮頸癌是女人健康的“殺手”,那么HPV疫苗,就是醫(yī)學界送給女性的一份“健康禮包”,適齡女性可以接種預防性HPV疫苗。而定期宮頸癌篩查則是預防的另一個重要手段,目前在很多地區(qū)已經開展婦女“兩癌”免費篩查,但是很多市民還不夠重視,這是導致宮頸癌確診時病期晚的主要原因。王金華建議,有性生活史的女性應積極參加宮頸細胞學檢查+HPV檢查;必要時進行陰道鏡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以助診。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wǎng)記者 孫駿 通訊員 胥林花
<愛上你,愛上新江南網(wǎng):hzgou.cn www.xjnnet.net,hzgou.cn歡迎您!>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wǎng)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email protected])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