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鋒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yī)師
前段時間,我在門診碰到一位88歲的老年患者,他體弱無力,只能坐在輪椅上靠家人推行。家人說,老人已經兩個月沒怎么好好吃飯了,餓得四肢乏力、眼冒金星。我問他為什么不吃飯?老人只是用手指點了點嘴巴,然后就是無奈的搖頭。
經過仔細詢問,我了解到這位老人患的是三叉神經痛,頭面部疼痛已經10多年了,最開始就是強忍著,后來實在疼得厲害,就到當?shù)蒯t(yī)院配止疼藥吃。這10年來疼痛越來越嚴重,只能靠不斷增加止痛藥來勉強對付。這半年來,止痛藥的效果越來越差,頻繁發(fā)作的劇烈疼痛使得他根本無法張嘴吃飯,每日三餐只能做成稀粥,用吸管勉強吃點,半年瘦了10多斤。
家人也帶他去過醫(yī)院,但一聽說這種情況下需要在頭部做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考慮到老人年齡偏大,他們也擔心手術風險,于是就一直在家干熬著,但是看著老人每天這樣痛苦實在是太受罪了。
患者和家屬對微創(chuàng)手術有顧慮很正常,過去一講起在頭部做手術,總覺得是萬不得已才會去做。實際上,這些年隨著醫(yī)療水平的飛速發(fā)展與外科技術的提高,在頭部開展微創(chuàng)手術已經獲得了巨大進步。
以我治療這種嚴重頭面部疼痛的微創(chuàng)手術為例,一般手術后第二天就可以在家人的攙扶下走路、上廁所,原先劇烈發(fā)作的疼痛即刻消失,可以正常張嘴進食,術后在醫(yī)院里繼續(xù)對癥治療4-5天就可以出院回家了。今年7-8月,我去了美國哈佛大學附屬麻省總醫(yī)院訪問交流,看到我們的診療流程與治療效果跟他們已經完全同步。
目前,我每年要為近200名患者開展這方面的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患者年齡從30多歲到80多歲不等。像這位特殊的88歲高齡患者,我們提前4天安排他住院做手術前準備,完成了心臟超聲、肺功能檢查、頸部大血管彩超等重要器官的術前評估,并聯(lián)系呼吸內科、心內科、麻醉科等多個學科進行會診,為手術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整個微創(chuàng)手術過程很順利,術后這位老人就發(fā)現(xiàn)原先劇烈的疼痛消失了,第二天開始正常進食,張嘴時臉上再也不會出現(xiàn)電擊那樣劇烈的疼痛了。幾天以后,逐步恢復體力的老人家在家人的攙扶下,慢慢下地行走鍛煉。不久,他就出院回家恢復正常生活了。
臨行前,他拉著我拍了一張合照,紀念這段重獲新生的經歷。一個月后,這位老人家走著來門診復查,他告訴我,現(xiàn)在每餐都吃一大碗飯,大口吃飯的感覺太好了。
很多患者問:為什么中老年人容易發(fā)生嚴重的頭面部疼痛?
以常見的三叉神經痛為例,其根本病因是控制頭面部感覺的三叉神經受到了腦血管的壓迫,搏動的腦血管持續(xù)沖壓三叉神經,導致嚴重疼痛的反復發(fā)作。
不少患者接著會問,我們人腦內的結構從來沒有動過,腦血管怎么會自己移過去壓迫三叉神經呢?
這其實跟我們人體隨著年齡的增長,腦血管逐漸老化有密切的關系。很多人年輕時腦血管只是臨近三叉神經,并沒有產生壓迫作用,但隨著人到中老年,長期的高血壓、高血脂,使得腦血管逐漸粥樣硬化、缺乏彈性,硬化的腦血管就像一個小榔頭一樣,持續(xù)地敲打著三叉神經,導致頻繁發(fā)作的嚴重頭痛。
因此,培養(yǎng)健康的飲食習慣與良好的生活習慣,控制好“三高”,對減少三叉神經痛等頭痛的發(fā)生都有積極意義。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