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幾年,回力鞋、鐵皮青蛙重返市場,《致青春》《變形金剛》等懷舊主題的電影屢屢刷新票房紀錄,懷舊產品和賣點幾乎涵蓋衣食住行各方面。思想上,“70后”懷想當年意氣風發(fā),連“80后”都開始追憶“那些年追過的女孩”了。不久前,一項有兩千多人參與的網絡調查顯示,43.7%的人有時懷舊,37.5%的人經常懷舊。那么,人們?yōu)槭裁磿矚g懷舊呢? 懷舊是對記憶的美化 “懷舊”這個詞最早源于希臘語的nostos和algia,前者有“返回家園”之意,后者表示一種痛苦的狀態(tài),顧名思義,就是指渴望回家之痛苦;所以作為一個病理學用語,最初指的是“思鄉(xiāng)病”,包含沮喪、抑郁甚至傾向自毀等情緒的疾病。 后來,“懷舊”這個詞逐漸遠離醫(yī)學范疇,慢慢融入社會,其內涵也有了擴展和延伸,指向個人的意識和社會文化趨勢,被當作“某種人類疏離的基本狀況”來談論。如今“懷舊”已經成為一種正常的人類反應和一種社會學現象,已不局限于個體對自己過去的回憶,或是一種“年華漸逝”的印記,而是作為一種正常的情況,既帶有濃烈的個人特征,也具有社會的普遍意義。 一般來說,懷舊是甜蜜與溫馨的,甚至還有點不自覺的幻想成分;蛟S這也是人們喜歡懷舊的一個原因,如果懷舊總是噩夢,相信就沒人喜歡懷舊了。但是,今天在我們心目中的舊日美好事物,大都經過了我們的想象力的美化。因為人的記憶是會騙人的,大多數的人總會不自覺地把記憶中的痛苦和不如意的部分過濾掉,把美好的部分更深刻地留存下來。 在達爾文“物競天擇”的理論中,生存下來并繁衍后代的人,都以樂觀者為多。因為總是把不如意的事情夸大而把愉快經驗遺忘的話,人恐怕很難活得下去,天生性格如此的人,可能大多數命短,留下后代的機會也少。因而能在今天生存的人,大都有點為自己“隱惡揚善”的基因,而且因為懷舊的都是從前的事,多數是發(fā)生在每個人年輕時的事,青春歲月大多是美好的,與自己青春年少時的經驗相連的事物,自然也覺得特別可愛。 懷舊是心理防御機制 如果從更深的心理學層面去分析,懷舊還隱含著人的“退行”心理,這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當我們面臨矛盾和沖突時,我們就會通過懷舊、通過對過去的回憶來尋求心理上的安全保護。 懷舊同時也可以讓人尋找一種安慰。所以,尤其是在危機之下或社會動蕩的時代,懷舊能給人以舒適、親切等情感,成為人們內心的庇護所。因為對未來,我們總有著各種各樣無法預期的焦慮,只有對過去,我們能自由而單純地在腦海里為之加工,進行評價分析、解讀重構。當下社會壓力增大、人際關系疏離、工作不穩(wěn)定等社會現實,讓很多人通過懷舊來逃避現實。當面臨矛盾和沖突時,我們會通過對過去的回憶來尋求心靈上的安慰。 此外,懷舊還可以增加親密感。懷舊是對過去的一種重構與思念,包括對一種已經發(fā)生的事件的可掌控感和安全感。將這一保護或認同進一步放大,懷舊也可以喚起共同興趣社團成員間的親密感并獲得群體性的認同。彼此一起緬懷過去,可以增添愛與親密感。從社會學角度看,在人生經歷重大轉變的時刻,人們需要用懷舊來保持身份,對過去的感知可以喚醒過去的自我,清晰地認識、定義自己,因此懷舊是自我感知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為什么會愛聽老歌? 近年來,心理學家已經證實,懷舊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由我們的神經系統下達的指令,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我們覺得在青少年時期聽的那些歌曲比后來聽到的任何歌曲都更優(yōu)美動聽:不是人們的音樂鑒賞力發(fā)生了改變,也不是后來聽到的那些歌真的都不好聽,而是因為年少時聽的那些歌在我們的情緒之中留存著很強的力量。 研究者發(fā)現,相較于成年之后聽到的歌曲,我們的大腦會將青少年時期聽到的歌維系得更加牢固。因為從12-22歲期間,正是我們大腦神經系統迅速發(fā)育的階段,在這段時間內,我們所喜歡的歌曲和音樂會與我們的腦葉永久性地關聯到一起,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記憶痕跡,并且這種記憶痕跡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減弱。所以,無論我們后來的音樂品位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的大腦里始終都會回蕩著年少時為之著迷過的那些歌曲。 為什么老人更愛懷舊?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機體逐漸老化,新陳代謝及內分泌功能不斷減弱,老年人的思維、記憶、理解等各種能力均有降低,但“閱歷豐富”的大腦貯存的“往日信息”卻根深蒂固,遇到某種刺激極易觸景生情,往事在腦海中不斷涌現。 有人認為,當人步入老年時,人們對自我能力衰退的恐懼,對外界掌控力下降的恐懼,對退休之后未知生活的焦慮,很容易觸發(fā)“懷舊情緒”,以期能獲得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能抓住過去的掌控感與安全感。 此外,意識到生命所剩無多,心里隱隱產生恐慌,于是反復回想過去的時光并加以美化,安慰自己。在這些時候,懷舊通過退行到過去替代性地滿足了人的本能欲求。它所造成的時空錯覺,正好能以一種象征的方式帶給人安全和愛。 “80后”為啥也懷舊? 據觀察,“80后”懷舊文化的盛行在如今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不僅有關舊時教材中人物關系的“劇透”會引發(fā)議論、有關舊時教材人物的網絡歌曲會走紅,而且,“80后”懷舊文化的主題餐廳、酒吧也早已開門大吉、生意興隆。在一些地方,就有紅領巾主題的餐廳及以“時光倒流”為主題的酒吧。在餐廳里,餐桌是木質的課桌,就餐需要佩戴紅領巾,點菜的菜單是一張考試卷,服務員被稱作小隊長,買單被稱為“交學費”;在酒吧里,“80后”仿佛經歷了一次時光的倒流,紅白機、舊桌椅、老木盒鐘、鐵皮青蛙玩具……承載的全都是“80后”兒時的回憶。 為什么“80后”熱衷于懷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尹韻公先生曾對“80后”做過一個生動的比喻:在移動互聯網高度發(fā)達的今天,“80后”中的大多數人是“數字移民”,“90后”和“00后”是“數字原住民”,而“80后”的父母輩這一代人很多已經淪為了“數字難民”。 按照這種說法,“80后”在“數字移民”的過程中,在適應新環(huán)境的同時,在與新環(huán)境摩擦、博弈的過程中,肯定會自然而然地回憶起過去,回憶起兒時的美好。在略顯迷茫的未來面前,很多“80后”選擇讓思想短暫地回到過去,在兒時的記憶里獲取一些溫暖和安寧。 摘自《百科知識》2017年20期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系管理員([email protected])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