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看到的只是十分之一”
有人說,陳曉卿拍《舌尖上的中國》出了大名,其實,紀錄片這個行當里,陳曉卿老早就很有名了。全國各個大學的影視專業(yè),幾乎都送他兼職教授的帽子。只是,紀錄片這個買賣,小眾而且賠錢,拍片子卻又很費神費力,拍得再好,也不過圈里揚名,出了圈,別說大眾,連小眾都不知道你是誰。
2002年,陳曉卿做了一檔叫做《味道中國》的美食節(jié)目,當時他就有想法,把美食也拍成紀錄片�?蛇x題報上去以后,臺里一直答復“題材好,就是沒錢開拍”。作為資深“吃貨”的他沒有放棄,暗中開始關注和籌備。
沒想到,整整十年過去,一個吃貨,居然吃成了正果。
陳曉卿的朋友曾爆料,陳曉卿有一個綽號叫“掃街嘴”。這個綽號是很多年前一個同事起的,因為他有一個愛好,閑來無事的時候,就沿著北京的大街小巷展開“地毯式搜索”,凡是看上去還不錯的餐館,都要找個機會嘗嘗,并且有心地把餐館的名字和地址都記下來。所以他的手機里,除了無數(shù)張自拍的美食照片,還存著北京乃至全中國好幾百家餐館的數(shù)據(jù)庫,包括餐館的名稱、地址、電話,甚至羅列著各個餐館的招牌菜。
“那都是閑極無聊的時候做的事。最近半年,幾乎一個新館子都沒有開發(fā)。以前接到各種要求幫忙推薦餐廳的電話,都非常耐心,會認真想一想,現(xiàn)在就比較煩,讓他們自己查去吧!”他哈哈大笑起來。
關于吃,陳曉卿特別來勁。但一談到紀錄片,他臉上的笑容一下子褪去,人也嚴肅起來。他說自己工作了二十幾年,經(jīng)歷了紀錄片發(fā)展起起伏伏的過程,有充實、有失落、有快樂、有悲傷。“當然,自豪感也是有的。”他埋頭沉思了一下,“但你們看到的只是十分之一。”
“你不知道別人有多努力”
《舌尖上的中國》似乎一夜之間成了一本中國人的“吃貨圣經(jīng)”,但陳曉卿并不喜歡這個定義,在他看來,“中國人與食物的關系”才是這部紀錄片的主題。“紀錄片里那些生動鮮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反映的是人們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態(tài)度的親身經(jīng)歷。”
他以“吃”為出發(fā)點,努力“吃”出其中的特殊味道。“透過吃,我們還能看到什么?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勞動,或者是冒險,是真情,也是人生。”
這樣的想法在第二季里更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果說美食是窗戶的話,在《舌尖2》中能夠看到更多時代變遷下的中國。“我當時給《舌尖2》定下的基調(diào)就是——不要拍名菜、不要拍大菜,要去拍小時候媽媽給我們做的美食,因為最至高無上的美味,還當屬媽媽做的飯菜。”
但這些看似簡單的家常菜,卻花費了比之前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相比第一季,第二季的投入大大增加,單集的成本就已接近百萬元。美食顧問團、調(diào)研員、分集導演在內(nèi)的主創(chuàng)團隊共40多名成員歷時一年時間,行程40萬公里、調(diào)研400個地點,動用了各種先進技術,拍攝200多個場地、總共2000多個小時的高清素材。無論是制作水準還是創(chuàng)作的精良程度都領先國際水平,“《舌尖》已經(jīng)不遜于BBC的紀錄片了。”陳曉卿說。
2014年4月18日晚9點,《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在央視一套首播。在此之前,社交平臺上已經(jīng)開始了一番預熱。因為第一季的成功,觀眾對第二季的胃口明顯被拔高。“我們每個分集導演夜里都做夢。因為第一次《舌尖1》熱播的效應給大家造成的期待還是非常非常大,直到今天我們也不敢說《舌尖2》就是成功的。所有一切都要觀眾去評,我們只能說,你不知道別人有多努力。”
事實證明,《舌尖2》超越同時段的熱門電視劇和綜藝節(jié)目,甚至成為了央視歷史上收視率最高的紀錄片之一,遠超第一季所達到的高度。但這一切還不夠,陳曉卿對《舌尖上的中國》還不滿意。在拍第三季時,他希望把美食做得更加廣泛一點,“就是全國的,更往下走,真的綻放出好幾個點,那就對了。”就如在第二集《心傳》里,旁白念道:“傳承中國文化的,不僅是唐詩宋詞……”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新江南網(wǎng)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email protected])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