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南網歡迎你/hzgou.cn/新江南網榮譽出品 |
“我們修的東西雖然不能和故宮里的比,但也都是文物,是給子孫后代留下的文化財富啊——”
杭州日報訊 叉腳,俯身,伏案——
將雙眼當成“顯微鏡”般無限靠近,紙面的每一毫米破損都是要消滅的“敵人”,上頭文字的每一個筆畫都是要保護的“友軍”,手持的鑷子則是上戰(zhàn)場的“槍”,“一攻一守”間,擔負起的是“用歷史告訴未來”的古籍修復戰(zhàn)。
今年9月初起,這樣一場特殊的“戰(zhàn)役”在臨安悄然打響,來自省檔案館下屬企業(yè)——杭州富浙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古籍修復隊“五人組”,進駐當?shù)伛押ぷ魇�,目標是修復好臨安檔案館館藏的《民族日報》《浙西日報》兩款報紙古籍。
剝離發(fā)霉結板的“時光舊衣”
剛剛“脫手”了數(shù)十張被膠帶紙強行“二次修復”的《浙西日報》原版古籍,“五人組”這才松了一口氣。
面對記者的到訪,余師傅拿出了修復前《浙西日報》的“初面貌”照片。照片里,報紙紙張遭損壞后,被膠帶紙毛糙地粘貼在一起,紙張冗成一團,膠下的紙色隨著時間累積產生化學反應,已與周遭的紙色相異。
“普通的舊報一天可以修4張左右,像這樣被‘二次損壞’的報紙至少要花4天才能修一張。得用藥水一點一點地把膠帶從報紙上剝離,盡最大努力保存原有紙張和印刷字體。”余師傅今年34歲,但對這類古籍修復的經驗卻已不少。
“最難修的是那種結板成‘磚頭’的古籍,要根據(jù)古籍的紙質不同而靈活處理。拉力強度比較好的紙張,用藥水浸泡、清洗、揭頁;如果紙張很脆,一碰就散了,要先上鍋蒸,再清洗揭頁。里面的學問太多了……”今年35歲的劉師傅是隊中公認最具天賦的修復員,當年學習一個月左右就上手的記錄,至今未有人能打破。她的話語間,充滿著對高難度修復挑戰(zhàn)的信心和激情。
不過,想要做好修復師,依然需要常年經驗的積累。“十個人一起來學修古籍,最后有一個人能留下來,師父就很高興了!”隊里年紀最輕的張師傅,一句回答激起了整個團隊的共鳴。面對蟲蛀、發(fā)霉、結板的古籍,既需要修復師們精湛的手藝,更需他們擁有一顆飽含熱愛且堅韌的匠心。
重現(xiàn)“紅色歲月”的真實記錄
此次修復工程,緣于近年來浙江省杭州市檔案館不斷加大紅色檔案征集力度,在全市范圍內廣泛征集紅色檔案。自今年9月份開始,臨安積極響應,重點修復臨安檔案館館藏的《民族日報》、《浙西日報》兩款報紙古籍。
其中,《民族日報》是于1939年1月5日在臨安於潛鎮(zhèn)鶴村祠堂里誕生的。這份一張四開版的日報,名義上與《浙西日報》一樣,是由當時的浙西行署創(chuàng)辦,實則為共產黨掌握領導權進行抗日愛國宣傳的陣地。臨安區(qū)檔案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此番修復內容,包括近2000張1939-1945年間的《民族日報》,1000余張1937-1945年間的《浙西日報》。
“一張古籍到修復員手上,它的命運就全部交過來了。”46歲的徐師傅,是全隊公認最有“情懷”的修復員。他邊檢視修復的成品邊說:“我們修的東西雖然不能和故宮里的比,但也都是文物,是給子孫后代留下的文化財富啊�!�
據(jù)介紹,臨安區(qū)檔案館計劃年底前把修復好的《民族日報》全部數(shù)字化高清錄入線上的紅色資源檔案專題庫,《浙西日報》也將完成線上錄入。修復好的原版報紙古籍母版,將全部制作檔案盒在館內保存。為更好地保護母版,下一步,還計劃制作仿真件供后續(xù)查閱使用。
新江南網歡迎你/hzgou.cn/新江南網榮譽出品 |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email protected])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