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報訊 古人常寄情于物,以金石書畫修身、言志。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勤廉”成為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時代的洗禮中歷久彌新,從古至今,深深植根于人們的心中,也滲透在金石書畫作品中。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荷花以其清雅脫俗、不染塵埃的特質,被歷代文人推崇,成為文化之魂!耙黄非辶保苫ㄔ⒁夤疂;“本固枝榮”,喻根基牢固、家道昌盛。在西泠印社社藏作品中,便有不少荷花主題的書畫,承載藝術家對這一文化典型的深刻理解和藝術表達,蘊含豐富內涵和精神追求。
西泠印社社藏的一幅《荷鄉(xiāng)清夏圖》,是清代畫家藍孟的作品。藍孟繼承了父親藍瑛對趙令穰《荷鄉(xiāng)清夏卷》的學習傳統(tǒng),通過亂柴皴的使用、夾葉的設色、疏秀蒼勁的用筆和豐富的水墨層次,完整展現(xiàn)了夏日荷塘的清涼與和諧。荷葉鋪展于水面,或大或小,或卷或舒,形態(tài)各異;荷花或含苞待放,或怒放爭艷,色彩淡雅,于翠綠之中更顯高潔脫俗。
“數摺聚清風,一捻生秋意”。一把扇子,可以是運籌帷幄,也可以是輕輕低吟,文人墨客也常在扇子上以筆墨寄情抒懷。西泠印社早期社員高野侯的《荷花》隸書折扇,花瓣色彩層次分明,依墨色的深淺變化而顯得豐富多彩,嬌嫩欲滴又不失堅韌之姿,荷葉則以濃淡相宜的墨色和細膩的筆觸勾勒,為整個畫面增添了幾分靈動與生氣,成為歡慶與祝福的象征。背面隸書筆法遒勁有力,字字珠璣、句句深情,傳達著長壽、健康、吉祥的美好祝愿。
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畫荷,多為“醉墨團團”的茂盛之荷,他曾告誡后輩說:“畫荷最忌呆黑,學者往往會犯這樣毛病。必須粗中有細,從大片水墨中顯出分明的層次來才好。”《潑墨荷花圖》中,荷花華滋清新、生機勃發(fā),荷葉碩大如蓋、姿態(tài)可人。在這炎炎夏日,賞其筆下墨氣淋漓的荷花,自有一份別樣的風雅與情趣。
錢君匋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長,在吳昌碩先生140周年誕辰時,創(chuàng)作了一幅《荷花圖》。從此畫中可以看出錢君匋不僅繼承了吳昌碩潑墨大寫意的畫風,也是其個人藝術造詣的深刻展現(xiàn)。荷葉黑色的脈絡細膩而清晰,與荷花相互映襯,一綠一紅,一動一靜,二者賦予了畫面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不僅傳達出贊美生命、歌頌自然的涵義,也蘊含著一種超脫世俗、追求高遠的精神境界。
謝稚柳、陳佩秋兩位藝術家是人生的伴侶和藝術的知己,都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二人合作的《荷石圖》中,荷花與石頭相互映襯,形成一種和諧而富有層次的視覺效果。畫面左側含苞待放的小花,與仿佛從石頭中蹦出的大朵荷花形成有趣的對比與呼應,為整個畫面增添了一抹生動與靈氣,既展現(xiàn)了其盛開的生命力,又蘊含了高潔自守的君子之風,恰如二人在藝術道路上的不懈追求與堅守。
西泠印社還藏有齊白石的《設色荷花圖》。齊白石以其獨特的設色技巧、生動的構圖和鮮艷的色彩,展現(xiàn)了荷花的另一種風姿,將荷花的嬌艷與荷葉的墨色形成鮮明對比,使畫面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既表現(xiàn)了荷花的柔美,又賦予了荷花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
7月18日,“印信勤廉”金石書畫廉潔文化主題展即將在浙江博物館舉辦。展覽分為古代璽印、文人篆刻、金石碑帖、歷代書畫和當代書畫篆刻五部分。千百年前文人墨客的高尚情懷,超越時空界限的詩意美好,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都將在此次展覽中呈現(xiàn)。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