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沒有在減肥!”在浙江省中醫(yī)院消化內科,患者小金(化名)訴苦道,“這三年來,聚餐時和朋友解釋最多的就是這個事情,可他們都不信,現(xiàn)在我終于找到原因了!”
18歲女孩吃飯只能一粒一粒吃
歷時三年終于查明病因
“我吃飯每次都只能一粒一粒慢慢吃,稍微吃快點或者吃大塊點的食物就容易噎住,這個情況已經困擾我三年了。”小金今年18歲,身形特別消瘦,不少人都覺得她是“減肥過度”,而其中的痛苦只有她自己明白。
三年前,在一次吃飯過程中,她吞咽食物時會出現(xiàn)哽咽感,尤其是吃稍微硬一點的固體食物,如米飯塊、年糕等更是倍感困難。為此,她不得不放慢進食的速度,小心翼翼地咀嚼每一口,生怕一不小心就會噎住。
父母帶她輾轉各家醫(yī)院,診斷是慢性胃炎,于是一直以慢性胃炎治療。但癥狀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愈發(fā)嚴重。
最近兩個月,小金的哽咽感更加明顯了,吞咽的同時還會伴隨胸骨痛,反流和嘔吐。甚至在晚上睡覺時,食物還會反流到鼻腔,讓她痛苦不堪。
小金的父母帶著她來到浙江省中醫(yī)院湖濱院區(qū)消化內科就診,在門診進行食道造影檢查后,結果顯示:食管腔擴張,賁門舒張差,鋇劑通過受阻,呈鳥嘴樣征。她被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癥”。
該院消化內科呂賓教授指出:“影像學檢查顯示,小金的食管下部明顯擴張,而在與胃相連的賁門處卻出現(xiàn)狹窄,呈現(xiàn)‘鳥嘴’狀,這是賁門失弛緩癥的典型表現(xiàn)。”困擾小金多年的癥結終于找到了。
平均確診時間長達4年
此疾病極易被誤診
呂賓介紹,賁門失弛緩癥是一種以食管下括約肌松弛障礙和食管正常蠕動缺乏為特征的原發(fā)性食管動力障礙性疾病。賁門位于食管與胃的連接處,正常情況下,食物通過時,食管下括約肌會放松,允許食物順利進入胃。然而,在賁門失弛緩癥患者中,食管下括約肌的放松功能受損,導致食物難以通過賁門進入胃,引起吞咽困難。
“在我國當前的臨床實踐中,賁門失弛緩癥患者從發(fā)病到確診平均需要4年時間,其間患者可能反復就醫(yī)。但由于臨床醫(yī)生普遍認識不足,導致患者遲遲得不到明確診斷!
呂賓指出,當患者出現(xiàn)吞咽困難、食物反流、胸痛、體重減輕等情況,在排除梗阻或炎癥后,可以考慮賁門失弛緩癥,并開展食管造影、食管測壓和胃鏡等必要的檢查以進一步明確。
結合小金的癥狀及與家屬的溝通,呂賓教授團隊決定為小金行食管壁內隧道下括約肌切開術(POEM術)。利用內鏡技術切開食管黏膜層,分離食管黏膜下層建立一條“隧道”,隨后剝離并切開食管下括約肌周圍的環(huán)形肌,最后用金屬夾閉合切口。該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療效好等特點。
手術非常順利,小金在術后24-48小時即可進食,而且吞咽困難即刻得到了緩解,徹底解決了這個困擾,目前已順利出院。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