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jié),千里之外的貴州省黔西市觀音洞鎮(zhèn)熊洞村八組的苗族媽媽們搶抓農(nóng)閑,夜以繼日,以當?shù)貍鹘y(tǒng)技藝,為杭州亞運會精心趕制著一份特別的禮物。
這是一幅長5.5米、寬1.2米的蠟染刺繡作品,題為“苗韻薪火迎亞運”。作品結合了蠟染和苗繡兩種非遺手工技藝。在古樸的蠟染布上,苗族媽媽們運用剪紙平繡和貼布馬尾繡技藝,將苗族經(jīng)典紋樣與杭州亞運元素、地標元素巧妙結合,既寓意中華文明薪火相傳,也表達對杭州亞運會的熱烈期盼。
一群大山深處的苗族媽媽,怎么想到要為杭州亞運會制作禮物呢?
這背后有著一個溫暖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榮獲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為支教奉獻了青春的蕭山人楊明。
熊洞村八組曾是一個生產(chǎn)生活全靠人背馬馱,交通極為不便的深度貧困村。2009年,25歲的楊明放棄月入過萬的工作,前往貴州畢節(jié)黔西山區(qū)支教。此后,他無數(shù)次深入熊洞村,參與當?shù)卮迕竦拿撁すぷ,開展特殊家庭走訪,成為一些特殊家庭孩子的“代理爸爸”。2018年,他不顧路途艱辛,每天往返近30公里,一師一園守護該村十余名學前兒童……
“熊洞村八組從前也叫尖山村,我的老家是戴村尖山下村,兩個村名極為相似,去那里仿佛回家了一樣!边h離故土的楊明,將鄉(xiāng)愁化作了一份責任。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與當?shù)卮迕窠Y下了深厚的情誼。
2021年,在貴州支教12年的楊明,最終把自己的小家也安在了貴州。此時,在黔西市錦繡學校教學之余,他和妻子開始投身黔西苗族文化的宣傳、推廣和保護工作。夫妻倆多次前往熊洞村,鼓勵帶動那里的苗族媽媽們重拾蠟刀,恢復民族技藝,將傳統(tǒng)“指尖技藝”轉(zhuǎn)化成“指尖經(jīng)濟”。
得知楊明的家鄉(xiāng)即將舉辦亞運會,苗族媽媽們便想到用“失而復得”的傳統(tǒng)技藝,為杭州亞運會獻上一份來自苗族的特別禮物,一針一線里,有對亞運的祝福,也有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還有對那個一次次給予她們光亮的“蕭山親人”的深深謝意。
“苗族媽媽們?yōu)榱酥谱鬟@件禮物,已經(jīng)用了近一年時間,再過一周左右可以完成。我和妻子以及幾位文化藝術愛好者一起為作品描繪線稿,能以這樣的方式為家鄉(xiāng)的亞運盛會祝福,感到很有意義!7月9日晚,楊明在微信中告訴記者。當天,他碰巧又到熊洞村走訪,苗族媽媽們迫不及待地拿著快完工的禮物與他合影,提前將這份美好的祝福定格了下來!拔覟槲业募亦l(xiāng)自豪,期待杭州亞運會精彩到來!”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新江南網(wǎng)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