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國家體育場隆重舉行。開幕式上,火炬手們手持“飛揚”火炬接力的畫面令全世界沸騰。記者了解到,冬奧火炬“飛揚”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制成,這一先進技術的使用是世界首創(chuàng)。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南京工業(yè)大學2001屆復合材料與工程專業(yè)校友、上海石化先進材料創(chuàng)新研究院總經理林生兵是北京冬奧會“飛揚”火炬項目團隊的負責人。為打造世界首創(chuàng)的碳纖維火炬,林生兵帶領團隊于2020年6月先期開展研制碳纖維火炬外殼。然而,他們面對的是高科技火炬研發(fā)需要解決的重重難題:碳纖維復合材料如何承受800℃的氫氣火焰高溫燃燒?火炬內外飄帶結構精巧形狀不規(guī)則,碳纖維如何編織成型?面對這些挑戰(zhàn),林生兵帶領團隊聯合相關高校和科技企業(yè)開展技術攻關,成功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2021年3月,冬奧火炬“飛揚”進入量產階段。上海石化牽頭承擔火炬“飛揚”的量產任務。一個集火炬外殼—內飄帶—燃燒系統(tǒng)—火種燈—終端檢測—交付產品為一體的總流程,在上海、北京、江蘇、廣東、河北等五大基地迅速建立并快速運轉起來。11人服務保障團隊,13人組裝團隊迅速成型,林生兵是負責人。他既要協(xié)調相關單位保證產品質量,又要明確量產進度。最終,“飛揚”火炬樣品通過冬奧組委會檢測和第三方驗收,專家評價,“飛揚”具備“輕、固、美”的特點。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倒計時8天之際,1200支冬奧會碳纖維火炬“飛揚”正式交付北京冬奧組委會。
今年1月,林生兵帶領他的服務保障團隊和火炬組裝團隊出征北京,開展冬奧火炬氫氣充裝、質量檢測及部件組裝工作,并為火炬?zhèn)鬟f提供現場服務保障。2月2日至4日,經過約1200名火炬手傳遞的北京冬奧會火炬在國家體育場亮相,林生兵和他的團隊終于圓滿完成了任務。
從2020年6月研制碳纖維火炬外殼開始,到2021年3月承擔冬奧火炬量產任務,再到2022年1月組裝完成1200支冬奧火炬送抵北京,直至2月4日圓滿完成冬奧開幕任務。林生兵帶領團隊不負重托,圓滿完成了冬奧火炬外殼研發(fā)、火炬量產、現場檢測服務工作。
林生兵表示,冬奧“一起向未來”展示了中國的強大力量。主火炬在奧運歷史上首次采用“微火”方式,充分體現了綠色環(huán)保的理念。“展現南工大校友在國家重大活動中的擔當,我義不容辭!”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系管理員([email protected])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