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支援核酸檢測的路上,在動員居民參與的路上,在半夜篩選匯總數(shù)據的路上,在上門運送生活物資的路上……
疫情期間,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一直都在我們身邊。他們是替我們發(fā)現(xiàn)危險的眼睛,是替我們扛下所有的肩膀,是替我們遮風擋雨的雙手,是替我們負重千斤的雙腳。他們就是我們身邊溫暖備至的社區(qū)工作者和網格員們。
▲夜晚寒風起,陽光龍庭社區(qū)核酸檢測點里依然燈火通明,忙碌有序的腳步筑起了抵抗疫情的堅實堡壘
▲社工連續(xù)兩輪核酸沒合眼,結束工作后在辦公室角落短暫休息
▲管控小區(qū)新城藍鉆北區(qū)居民和孩子一起將制作的捏面人送給封控單元點位長
你是我的眼
丹鳳眼、亮嗓子,這是紅梅街道林園村委社工王子聰給人的第一印象。作為村里為數(shù)不多的男同志,王子聰總是第一個沖上去為大家分擔困難。
“這次疫情,多虧了王子聰?shù)幕鹧劢鹁�,幫我們及時發(fā)現(xiàn)了不少的問題。”現(xiàn)場的醫(yī)護工作人員說,比如核酸檢測的時候,有的居民下意識的想要把手里的身份證放在檢測臺上,都被王子聰及時制止了,并耐心地告知他們預防病毒傳染的必要性;比如有的年邁村民,因為眼神不好,登記冊上的信息填寫不對位,也都被王子聰及時發(fā)現(xiàn)并改正了。“有了他在,省了我們不少的心思。”
今年26歲的王子聰,是林園村本地人,從小在村里長大的他,對村里的一草一木都深有感情。雖然當過兵、也做過輔警,但是王子聰說,這么多工作做下來,還是覺得社工更適合自己。因為在這里,自己找到了工作的方向,也找到了奮斗的意義。“疫情來了我們不怕,我會永遠和我們的村民站在一起,共克時艱、靜待花開!”
▲長時間的工作,面罩里的霧氣起了一次又一次
鐵肩膀,是我們的依靠
徐家麒是清涼東村社區(qū)黨支部副書記,也是一名退伍軍人,自2012年退伍以來,徐家麒便一直從事社工工作。盡管基層事情瑣碎,但她很喜歡和老百姓打交道,全員核酸的號角吹響后,徐家麒便開啟了不眠不休的24小時待機狀態(tài)。
也許是因為退伍軍人的緣故,徐家麒常被大家稱為“鐵肩膀”。
疫情期間,徐家麒被分配到了麗華一村小區(qū)。這期間,她的工作安排是這樣的:3月13日下午4點搭好涼棚后準備開始核酸,一直工作到凌晨1點,為預防突發(fā)情況,主動留在原地待命;3月14日早上6點接到通知后,回到清涼東村社區(qū),為部分居民進行核酸采集補做工作。下午電話逐一核實社區(qū)中的黃碼居民,并詳細登記外來人員的有關信息;3月15日,第二輪核酸檢測開始,從中午1點工作到晚上8點結束后,又去隔壁小區(qū)支援,直到晚上10點結束;3月16日凌晨1點接到通知,4點半緊急爬起來,開啟了一天12個小時的雞血工作模式……
“疫情期間,根本沒想自己辛苦不辛苦,想得最多的就是哪里還需要我,哪里的工作還沒做到位,我相信所有的社工們也都是這一個想法。”徐家麒告訴自己,軍人鋼鐵般的意志會支撐自己,為了抗疫勝利,為了保衛(wèi)居民安危,一切都值得。
這雙手,舉起了太多重量
唐潔,是天寧街道前后北岸社區(qū)黨總支書記,在她接到全員投入戰(zhàn)“疫”的通知時,作為江蘇省十佳青年志愿者的丈夫尤輝也在第一時間收到了同樣的通知。一時間,夫妻倆個面臨著全部到崗的局面。為了盡快投入工作,夫妻倆人立刻叫醒了熟睡中的孩子,將兩個孩子在凌晨送往了爺爺奶奶家后,便分頭扎進了各自的戰(zhàn)“疫”一線。
前后北岸社區(qū)轄區(qū)內分散著16個小區(qū),共設置了9個核酸檢測點,核酸檢測任務非常嚴峻。“到社區(qū)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所有同事,對接下來的任務做明確部署。沒有時間想那么多,只想著我們的動作越快越好,工作落實的越細致越好。
搭帳篷缺人手,自己上;安裝登記臺沒人會,自己來。“同事都說我的這雙手比較巧,我倒沒覺得,可能是因為平時經手的事情多了,自然就會了。”穿上防護服、披上紅馬甲,搭建帳篷、布置檢測通道、連接電源、張貼標識……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唐潔的身影,她用自己的“巧手”守護了居民的健康,也為社區(qū)的這場防“疫”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腳上的鞋,顏色褪了又褪
“這雙鞋子沒穿幾天,說起來怪不好意思的,已經被我補色好幾次了。”倪志穎腳上穿的鞋,這幾天被她“改裝”過好幾次,因為始終待在抗疫一線,需要頻繁的對場所和全身的衣服鞋子進行消毒,次數(shù)多了,鞋子的顏色未免會因為消毒水而掉色,頭腦機靈的倪志穎便想到了用記號筆給鞋子涂上本來的黑色。
倪志穎是蘭陵街道工人新村第二社區(qū)工作站的站長,也是工二社區(qū)西北片區(qū)點位(清南橋下)的點位長,在社區(qū)工作已經有8年時間了。疫情期間,她除了要做好一線檢測工作的全部統(tǒng)籌外,還要兼顧起登記、動員、消殺、運送物資等工作,每天奔跑于片區(qū)的各個角落。
▲用自己的車運送防疫物資
▲整理物品
▲下雨天,眼鏡濕了又濕
疫情突發(fā)前夕,倪志穎1歲多的寶寶剛剛出院,顧不上在家繼續(xù)照顧孩子的倪志穎立即奔赴社區(qū),用實際行動戰(zhàn)疫在前、奔跑在前。“特別心疼她,本來小孩這么小需要照顧,還要全身心地投入抗疫工作,真的辛苦了。”倪志穎的同事表示。
與社工并肩作戰(zhàn)的還有全區(qū)1600余名專兼職網格員,他們積極發(fā)揮“大數(shù)據+網格化+鐵腳板”治理機制作用,協(xié)助各村(社區(qū))開展疫情防控宣傳、信息核查、物資運送等工作。
56歲的白建芳平日是個熱心腸,去年雕莊街道招募第一批網格員時,她就積極報名。這次疫情,白大姐在工作站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不僅擅長操作電腦,在核酸檢測時做好登記工作,而且溝通能力很強,現(xiàn)場有效化解了一些群眾的焦慮情緒。社區(qū)同事總是夸獎她是個多面手,腰板筆直,雷厲風行,有俠女風范。
天寧街道通濟橋社區(qū)網格員葛愛蘭從14日開始一直配合社區(qū)做核酸檢測信息采集工作,風雨無阻,堅守崗位,同時,鼓勵自己的居家辦公的女兒一起到點位當志愿者,母女攜手抗擊疫情。
▲網格員幫助張貼場所碼
▲網格員幫助商家申領“場所碼”
▲網格員開展疫情防控宣傳
▲區(qū)網格中心值班值守
▲武城村
▲網格員為封控區(qū)居民運送生活用品
▲解放路小學學生咸舒窈創(chuàng)作的沙畫
這些天,這些人,感動過我們,守護過我們,也溫暖過我們。愿疫情早日退散,我們每個人,相信并努力著。因為,溫暖不期而遇,希望生生不息。
致敬!所有奮戰(zhàn)在抗疫一線的社區(qū)工作者和網格員,你們辛苦了!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email protected])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