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長三角勞模工匠創(chuàng)新工作室日前發(fā)布,中車常州車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常州公司)的“楊福才勞模(工匠)創(chuàng)新工作室”榜上有名。該工作室成立7年來,完成了30余項攻關創(chuàng)新,為企業(yè)創(chuàng)效上千萬元。
2006年,中專畢業(yè)的楊福才進入中車常州公司,成為鐵路貨車修理檢修流水線的一名員工。有幸的是,他碰到了兩位好師傅——朱劍濤、戚健東,兩位師傅都是中車的技能專家,手把手地傳授他焊接技術并悉心培養(yǎng)他獨立思考與操作的能力。短短1個多月,勤奮好學的楊福才就順利“出師”了。
“焊接既是技術活,也是臟活累活。焊接中,一旦中途停止或手晃動,極易導致焊板缺陷,甚至直接報廢。即使被燙傷,我也要咬牙堅持。”楊福才手臂上大大小小的燙疤,佐證了他對“焊工崗”的評價。
楊福才不僅把自己錘煉成了優(yōu)秀焊工,還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年輕焊手。為了讓年輕技術工人盡快成長,作為省勞模、“江蘇工匠”、中國中車首席技能專家的他領銜成立了勞模(工匠)創(chuàng)新工作室,通過技術攻關、培訓授課,累計培養(yǎng)高技能人才20余人,帶領團隊開展技術培訓200多次,培訓職工2000多人次,實現了對勞模和工匠人才的技藝傳承。該勞模(工匠)創(chuàng)新工作室目前有成員14人,其中雙師型人才5人。工作室以軌道交通裝備焊接工藝提升為主線,對企業(yè)生產的難點痛點問題,持續(xù)開展技術攻關,將智能制造理念貫穿生產實際。同時,聚焦二次焊接收弧、自動焊機器人等焊接技術和工藝的改進、研究與推廣,總結推廣了《TIG焊管對接水平位置搖擺焊焊接技巧》等多項操作法,大幅提高了企業(yè)的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
工作室去年開展的6項技術創(chuàng)新,每一項都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其中,僅“新能源余熱回收設備工藝技術研究和效率提升”一項,就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800余萬元。楊福才介紹,他們創(chuàng)新采用的半自動焊對接探傷焊縫技術,可將焊接變形量控制在每米2毫米以內,減少了后序80%的調修工作量,實現焊縫內部的焊接質量經探傷合格率達100%,產能也由原來的一天1.5臺提升到一天2臺,使焊接效率整體提升30%以上。這不僅有效降低了勞動強度,還實現泄漏試驗一次合格率達98%以上,真空度試驗一次合格率99%以上。“最關鍵的是,整條焊縫一次焊接完成,無需打磨接頭,整體美觀,每臺可節(jié)約人力成本12人。”
現在,該工作室又在攻克香港平車的水箱制作工藝。楊福才說:“要攻克這項難關,還需要與沈海全的鈑金團隊共同配合。”
近年來,中車常州公司全面實施“匠才育成賦能”工程,把助力技術工人成長成才、助推勞模工匠示范引領作為推進新時代產業(yè)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載體,打造具有特色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目前,該公司共有楊福才、沈海全、趙成富等5個勞模(工匠)創(chuàng)新工作室,為企業(yè)解決各類疑難問題數百個,為企業(yè)降本增效上億元。同時,他們打造的傳習館,營造了“學技術、鉆業(yè)務、增技能”的良好氛圍,提高了技術工人的綜合素質,產業(yè)工人取證率達93%,高技能人才占比逐年提高,高技能人才占比增加至64%。
(記者 唐秋冰 通訊員 常工宣 徐靚蕾/文 胡平/攝)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系管理員([email protected])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