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德國伯樂中文合唱團師生在完成所有在華交流考察活動后,順利登上返回德國的飛機。這次來華,合唱團師生收獲滿滿。
這支用中文唱歌的德國青少年合唱團,來自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埃森市。9年前,常州與埃森市締結(jié)友好城市關系。因這份美好的友誼,合唱團把到華交流考察的第一站放在了常州。他們在常州體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感受博大精深的藝術魅力。
“哇!”一走進常州圖書館,大家就發(fā)出了贊嘆聲。這是一處被漢字包裹的世界,現(xiàn)代漢字的簡潔之美與古代漢字的生動形象在此交織。特別是9樓文獻館展出的600年前的《永樂大典》,讓所有人癡迷。腳下踏著的是雕刻在地板上的方塊字,印入眼簾的是寫在紙上的方塊字,師生們駐足,細細品味、思考,感悟一字一句道出的義理。
拿起刻刀親自體驗常州非遺金壇刻紙這一傳統(tǒng)技藝,最讓師生們興奮。主辦方特意挑選了“龍”這個神秘形象,讓大家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圖騰的藝術魅力。
俯身、低頭,眼睛盯著刻紙,一刀一刀細致耐心地操作,專注而集中。月牙紋的眼睛、鋸齒紋的肌理、柳葉紋的龍須,頃刻間,一條盤旋在云端的“龍”躍然而出。
三四月的常州淹城春秋樂園,桃紅柳綠,游客如織。這是一座以古風聞名的樂園,眾多沉浸式項目一秒帶人穿越千年,夢回春秋。在編鐘樂宮,大家被全新演繹的編鐘樂舞所震撼,編鐘的鳴響配合古箏、笛子,絲竹之聲悠揚動聽,傳達著悠久的歷史記憶與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
為了迎接合唱團的到來,編鐘樂隊特意演奏了一曲《上春山》。演出完畢,“小伙伴們”紛紛走上臺,摸一摸青銅鑄成的編鐘,用小木槌輕輕敲一敲,聽聽古老樂器發(fā)出的天籟之音。還有的小伙伴忍不住試彈了一下古箏,潺潺樂聲如春風拂面,溫暖柔和,又如潤物細雨,滋潤心田。
見大家興致濃郁,雙方一拍即合,合唱團在編鐘、古箏等中國傳統(tǒng)樂器的配合下,演繹了這首別有韻味的《上春山》。
據(jù)悉,德國伯樂中文合唱團于2014年3月在德國埃森市成立,其名字頗有中國特色和內(nèi)涵,“伯樂”二字也是從德語Burg音譯而來。合唱團最初以伯樂高級文理中學的學生為基礎,逐漸聚集了魯爾區(qū)多所學校愛好中文的青少年。
來自Lipptadt中學的高三學生Heese Gordon,給自己取名奚望,他學習中文已有兩年,會簡單的中文會話。通過學習和演唱中文歌曲的方式,很多像奚望這樣的成員愛上了中文,他們曾多次出現(xiàn)在中德兩國重要人文交流活動中。
合唱團協(xié)會主席米爾曼表示,通過“唱歌學中文”,越來越多的德國青少年了解和喜愛中國,他們將繼續(xù)積極架設音樂和中文的交流之橋,不斷增進德中青少年的友誼。
(姜小莉 文 胡平 王銳 攝)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新江南網(wǎng)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email protected])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