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報訊 閱讀不僅是獲取知識的途徑,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12月23日下午,久居北方的著名作家張抗抗回到杭州,給家鄉(xiāng)讀者帶來了一場關于“人生與閱讀”的精彩分享。這也是杭州“十二Yuè”全民閱讀盛典系列活動之一。
分享會上座無虛席,其中不乏遠道從寧波等地趕來的讀者。張抗抗1950年出生于杭州,1969年赴北大荒農(nóng)場上山下鄉(xiāng)八年。分享會上,有人帶來了20世紀70年代出版的反映邊疆知識青年生活的長篇小說《分界線》,這是張抗抗的第一本書。
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張抗抗成為新時期文學的耀眼之星,相繼發(fā)表《北極光》《隱形伴侶》《赤彤丹朱》等代表作,是最早描寫都市愛情的女作家之一。
年逾七旬的張抗抗十分健談,不時飆幾句帶北方口音的“杭州話”,并盛贊杭州“十二Yuè”全民閱讀盛典辦得好。
張抗抗出生在杭州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人生中第一筆稿費是小學五年級在《少年文藝》上發(fā)表了一篇作文,拿到的10元錢稿費,當時是一筆巨款。
“我媽媽就說,拿出5元錢來買書,還有5元錢拿來孝敬外婆。”那本5元錢買的書,就是描寫大自然四季更替的自然文學經(jīng)典《森林報》。
“后來我到北大荒后,每年冬天是伐木季,我都積極報名參加,因為特別向往大興安嶺、小興安嶺。估計這和我小時候讀過《森林報》有關系�!�
在閱讀這件事上,張抗抗很感謝自己的父母,“魯迅先生的作品我當時看不懂。我爸媽就說,看不懂就不要看,等你長大一點再看。他們的態(tài)度特別寬容�!彼纱讼雽裉鞛槿绾屋o導孩子讀書而苦惱的許多家長說:閱讀最好不要超越孩子的年齡段,不要追求“跨越式發(fā)展”。
張抗抗經(jīng)歷過閱讀的“饑荒年代”,“當時有什么書就看什么書,互相傳閱。有一本書傳著傳著就散架了,有一個愛書的人用粗大的針線連起來,就變成了一本線裝書。后來我每次探親假,回到杭州都要‘大補’,拼命地看各種書�!�
從過去的無書可讀到如今的無從選擇,張抗抗對電子閱讀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轉變。她認為,手機已經(jīng)成為“全民閱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多種閱讀方式帶來了更大的收益,比如她會利用碎片時間閱讀手機上的一篇長文,出差時會帶上一本薄薄的小書。
張抗抗提出,閱讀“寧可碎片化,也不要碎屑化”,對手機上超量的信息可以作出有效的選擇,篩除、屏蔽那些低劣、娛樂化的信息,把充滿智慧與思考的信息留存下來。
“每天24小時,我們除了睡覺,全天候都在閱讀。就像一棵樹,每時每刻都在汲取水分、營養(yǎng)和陽光�!�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wǎng)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email protected])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