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絹本八百,紙壽千年�!备魂栔窦堉谱魇加谔疲d于宋,迄今已有千余年歷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去年,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上使用的線裝節(jié)目單,用的就是富陽竹紙,由浙江省級非遺傳承人、杭州富陽逸古齋元書紙有限公司負責人朱中華手工制作。
朱中華的“逸古齋”,位于富陽區(qū)大源鎮(zhèn)大同村朱家門自然村,這里三面環(huán)山,一溪穿村而過,村民世世代代以養(yǎng)竹造紙為生。根據(jù)宗譜記載,朱家造紙源于明萬歷年間,手藝傳到朱中華手里,已是第13代。在祖父熏陶下,他15歲就跟著二伯在紙坊做學徒,19歲造出了自己的第一張紙。此后,他一直在手工造紙道路上不懈求索,至今已有40年。
“片紙非容易,措手七十二”,從一根竹到一張紙,要經(jīng)過72道工序。從小滿進山伐青竹算起,斷青、浸泡、蒸煮、打漿、抄紙、烘干……每道工序都對應著時節(jié),個中門道,全靠口傳心授。從小,長輩便對朱中華耳提面命:“做紙如做人,來不得半點馬虎�!�
72道工序中,以“抄紙”最有技術含量。朱中華回憶說,一起學藝的同齡人中,他的天分不算高:別人學三個月,抵得上他學一年;他抄一千張紙的工夫,別人能抄一千三。但他性格踏實,吃得起苦、耐得住寂寞,“我愿意用十年時間去琢磨這件事”,朱中華說,“就跟故事里龜兔賽跑一樣”,靠著不斷嘗試、認真思考,他逐漸打磨出了抄紙的好手藝。
40年里,看著手工造紙逐漸被效率更高的機械取代,同齡人有人轉身做起了老板,也有人迫于生計無奈選擇離開,但朱中華始終鐘情手工。因為遵循古法、用料考究,又根據(jù)用戶需求有針對性地改進,所以他造的紙都是質地上乘、品種多樣,深受書畫界好評�!拔乙驗橐恢北葎e人‘慢’,反而一直堅持到了現(xiàn)在�!彼f。
紙張是文化的載體,其品質關乎書畫典籍“壽命”。尤其是在古籍修復領域,選用紙張只有遵循相同工藝、達到相同品質,才能“修舊如舊”。但要如何恢復那些歷史名紙?農民出身的朱中華,覺得只靠自己“還缺點方向感”。于是,2016年,他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手工紙研究所攜手共建富陽竹紙研發(fā)基地,開始了復原歷史名紙的“挑戰(zhàn)”。
經(jīng)過5年試驗,朱中華成功復原了富陽歷史上特有的“烏金紙”。這種黑色且有光澤的紙,可承受上萬次捶打而不變形,主要用于打制金箔時的鋪墊。他制作的一級元書紙,被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單位應用于古籍修復,以元書紙為原材料制作的銀印花紙,也成為修復故宮的墻紙,被專家鑒定為“目前國內仿制的最接近原跡的宮廷銀印花紙”。
“既要讓每一張紙都達到可以保存千年的標準,也要讓造紙這門手藝傳下去�!睂χ熘腥A而言,造紙早就無關生計,而是肩上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近年來,他不僅帶著兒子朱起楊、侄兒朱起航鉆研手工造紙技藝,還通過創(chuàng)辦技能大師工作室、推動非遺課程進學校、參與編寫專業(yè)書籍、拍攝相關紀錄片等多種方式,努力向更多年輕人傳授富陽竹紙制作技藝。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wǎng)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email protected])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