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小心再小心 走的每一步幾乎都是深思熟慮過的
左為200毫克月壤樣本,右為13毫克月壤樣本。 記者 徐萌 攝
“我們終于要接月壤回家了,這一切就好像做夢一樣�!�
7月8日,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嫦娥五號第七批月球科研樣品正式發(fā)放至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杭高院”)物光學院舒嶸教授團隊。
這標志著杭高院首次以第一申請單位身份成功獲批嫦娥五號月球樣品,也是浙江首次經(jīng)國家航天局正式批準后收到的樣品。
7月10日,杭高院舉行新聞發(fā)布會,介紹浙江首次成功申請獲得嫦娥五號月壤樣品及未來研究相關情況。
月壤是什么樣的,又是怎么到杭州的?
本次杭高院共申請了兩份嫦娥五號的月壤樣品,一份是13毫克的光片樣品,另一份是200毫克的粉末樣品。
月壤到底長什么樣?從透明的瓶子里我們看到,月壤外觀與地球土壤相似,呈灰黑色粉末狀。國科大杭高院副研究員許學森說,200毫克的月壤,攤開來還沒有指甲蓋大,13毫克幾乎就是幾個“小黑點”。
月壤雖少,但彌足珍貴。從北京回杭州的路上,許學森腦海里不斷閃過月球樣品交接的畫面,以及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老師交代的注意事項——
“要注意少開蓋,每打開一次,都會比你想象的損耗得多,小心小心再小心,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許學森說,當時他不禁打了個寒顫,再次繃直了背,雙手緊緊抱著存放著月壤樣品的黑匣子。直到下了飛機,為了不讓黑匣子里的月壤晃動,他手臂呈垂直狀,走的每一步幾乎都是深思熟慮過的。
午夜時分,月壤終于抵達實驗室。即便是進了實驗室,每個人還都是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誰都不敢打噴嚏。許學森開玩笑說:“我現(xiàn)在光看它手心就冒冷汗�!�
4年前杭高院開始為月壤準備“小家”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月表取樣1731克月壤成功返回地球。2021年7月,嫦娥五號月壤樣品向全社會開放申請。目前,國家航天局已向國內(nèi)131個研究團隊發(fā)放7批次共85.48克科研樣品。
而要申請到月壤樣品,也要通過重重考驗。早在4年前,杭高院就開始為月壤準備“小家”。月壤的保存極為考究,需要保存在萬級以上潔凈標準的環(huán)境中,參考國家天文臺保存月壤的設備,院里訂購了同款的手套箱。
每個人進實驗室前,都需要“凈化”一下。人員需穿上潔凈服,戴口罩,隨后在風淋室停留一段時間,等待氣流吹走人體表面的塵埃和微生物,完成后,人員就可以打開另一側的門,進入干凈區(qū)域。
到實驗室后,月壤樣品要先放入手套箱的過渡艙中,然后再把過渡艙抽真空,之后把手套箱里的氮氣放到過渡艙里。
為什么用氮氣?許學森說,因為氮氣是不太活躍的氣體,不容易和月壤發(fā)生化學反應。這樣反復三次后,保證過渡艙和手套箱內(nèi)的環(huán)境是一樣的,才能把月壤樣品放入手套箱中。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新江南網(wǎng)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email protected])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