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繡工,1468天、1000種色線、數(shù)萬根絲線……匯聚成一幅緙絲版《清明上河圖》。昨日(5月9日)上午10點半,相城區(qū)緙絲織造技藝傳承人姚建珍剪斷最后第32400根絲線,完成了這幅長8.15米、寬0.42米的巨幅《清明上河圖》。
隨著最后一根絲線剪斷,姚建珍和同伴們緩緩打開這幅卷著的緙絲作品——八米多長的卷軸讓每個人都小心翼翼,姚建珍不停囑咐伙伴,“當心,當心,慢點,慢點,小心拉絲。”
長卷慢慢打開,姚建珍又緊張地閉上了眼睛,深呼一口氣,緩緩張開眼睛,“很激動!我也是第一次看到正面。”四年來,盡管每天朝夕相伴,但是因為緙絲工藝的特殊性,姚建珍總是只能看著反面的數(shù)萬根線頭,再想象這幅作品的正面樣子,“有時候遇到難點,不好做,我們就用鏡子,一邊比對原作,一邊看著鏡像做。”
在姚建珍緙絲工作室,“加長版”緙絲機上沿,《清明上河圖》的樣圖擺放在了這里四年。姚建珍也與九位繡工在這里一起奮斗了四年,“《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珍寶,是世界藝術(shù)史上的瑰寶,我做手工藝近四十年,如果能留下這樣的一件作品,就不遺憾了。”2019年6月,她與工作室的姐妹們商量一起織造一幅緙絲版的《清明上河圖》。姚建珍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但是困難也隨之而來,“最基礎(chǔ)的線,光顏色就需要1000多種。”看似平素的《清明上河圖》,其實色彩豐富,尤其是按照緙絲工藝進行復制,每根細絲之間的色調(diào)需要精準搭配。姚建珍指著長卷上的屋檐屋頂說,“你看這個屋頂,是最簡單的顏色,只有灰調(diào),但是卻依然需要十二種顏色進行搭配。”姚建珍向記者介紹,緙絲織物的結(jié)構(gòu)則遵循“細經(jīng)粗緯”“白經(jīng)彩緯”“直經(jīng)曲緯”原則,“本色經(jīng)細,彩色緯粗,以緯緙絲,只顯彩緯而不露經(jīng)線。”她補充說,“緙絲能自由變換色彩,因而特別適宜制作書畫作品。”
為了便于記者理解,姚建珍又繼續(xù)來到緙絲機上演示。原來,在緙絲的織造過程中,工匠每遇到一種不同的色彩,就會立即截斷原有絲線,更換另一種色彩的絲線——在緙絲作品中,圖案與素地、色彩與色彩的接合處形成了明顯的縫隙和孔點,細微之處猶如鏤刻而成,富有立體感,故稱“刻絲”——這是緙絲工藝的精妙之處,也是最難之處。古人形容緙絲“承空觀之如雕鏤之像”。
“我們十位姐妹,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歷時1468天,終于把它做出來了!”面對這幅作品,姚建珍感慨萬千,“在這幅作品中,緙絲技藝中的拼色、戧色、結(jié)、勾、繞等手法都能集中體現(xiàn),希望這幅作品能夠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這樣緙絲就有了傳承的希望。”(蘇報融媒記者 李淵 文/攝)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wǎng)無關(guān)。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新江南網(wǎng)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如有侵權(quán)請出示權(quán)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email protected])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