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的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我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中型隱身多用途戰(zhàn)斗機殲-35A、200噸級大型運輸機運-20、重型艦載戰(zhàn)斗機殲-15T、電子戰(zhàn)飛機殲-16D、新型中遠程轟炸機轟-6K以及全球首款專業(yè)電子戰(zhàn)無人機無偵-10、高空亞音速無人機彩虹-7、具有異構蜂巢任務艙的“九天”無人轟炸機……一批航空航天領域“大國重器”的集中亮相,令無數(shù)國人為之自豪。
距離珠海1000多公里的杭州筧橋,正是中國空軍夢開始的地方。1931年,中央航空學校選址杭州筧橋。機場和校舍建成后,這里成為當時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空軍培訓基地。去年10月最新公示的《杭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2021-2035年)(草案)》中,筧橋-航校便被列為五大歷史文化片區(qū)之一。
筧橋站 攝影 夏陽
歷史上的筧橋,曾是杭州的桑蠶之鄉(xiāng)、藥材之鄉(xiāng),極盡繁華。通往筧橋機場的那條機場路,在南宋時,曾是一條車馬滾滾的迎賓大道。
筧橋原名叫“繭橋”
機神新村里有“機神”
筧橋原本的名字叫“繭橋”。
據(jù)南宋《咸淳臨安志》記載:“該地因產(chǎn)繭聞名遐邇,地亦以物命名,故稱繭橋�!弊怨乓詠�,此地就盛產(chǎn)桑蠶,再加上河道縱橫、小橋密布,所以古人把這一帶稱之為“繭橋”。時至今日,很多老杭州人都還記得一句老話,“艮山門外絲籃兒”,說的就是蠶桑之事。
據(jù)杭州市筧橋歷史文化研究會等編的《筧橋韻事》考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筧橋人便在越王勾踐“勸農(nóng)�!钡膰呦�,大興蠶桑業(yè)。到了唐末五代十國的吳越國時期,錢氏王朝奉行“閉關而修蠶織”,筧橋周邊更多居民開始以繅絲為生。南宋遷都杭州,蠶桑織造業(yè)更是到達了頂峰,四鄰八鄉(xiāng)的蠶農(nóng)紛紛聚集于此進行繭絲交易。清朝時期,蠶桑織造基本上成了筧橋鄉(xiāng)間的主業(yè)。
明朝詩人曹金簸在其《夢西湖詞》里就寫道:“阿儂家住繭橋東,但事蠶桑不務農(nóng)�!泵鞔鷦⒉N等修的地方志《杭州府志》也有載:“去城東北十里……列肆二里有奇,四近物產(chǎn)殷充,棉繭藥材麻布尤所擅名,客賈多于此居積致遠�!�
馬時雍主編的《杭州的街巷里弄》里還提到,機場路和天城路交會處的機神新村,在明清直至民國時期,此地曾為“杭羅”的主產(chǎn)地,“杭東城,機杼之聲,比戶相聞,漏夜不絕”。過去此地還有一座機神廟,供奉著被杭州人奉為絲織鼻祖的“機神”褚載。清代《杭州府志》對此事還專門記錄了一筆:“神為遂良九世孫,諱載,性行端潔,學問宏博,先家廣陵,傳授綾錦法,歸寓故里,業(yè)益精。迄今里人善織綾錦,自神始也。”清代名臣梁章鉅在《浪跡續(xù)談》中還說:“官員赴任之始,必先到廟里焚香祭拜,行三跪九叩大禮�!�
1928年,浙江大學農(nóng)學院創(chuàng)設蠶業(yè)系,還曾在筧橋建立浙江蠶業(yè)改良場,進行桑樹栽培技術研究和養(yǎng)蠶育種試驗。鼎鼎大名的萬事利集團前身就是杭州筧橋綢廠。
筧橋不僅是桑蠶之鄉(xiāng)
還是藥材之鄉(xiāng),最出名的就是筧橋十八樣
繭橋是怎么變成筧橋的?據(jù)清代翟灝編著的地方志《艮山雜志》卷二載:“明《成化府志》尚稱‘繭橋’,自嘉慶縣志以下,并訛為筧矣。”可見到清嘉慶年間,繭橋還保有它最初的稱呼。至于后面更名,民間有一說法是,正是因為此地桑蠶產(chǎn)業(yè)發(fā)達,所以古人在此大興水利,修建各種引水“筧”而得名,《艮山雜志》就有多處提到“運河隔塘筧有七,曰雋堰西筧、曰李王塘筧、曰金家堰筧、曰白洋筧、曰石目鋪筧、曰臨平鎮(zhèn)西馮家筧、曰曹家渠河底石筧,俱在運河官塘一帶,莫詳其始……”還有一說,此處曾有一座筧橋,“由于水底埋有竹筧,上面鋪上石板而得名筧橋”。
筧橋其實不僅是桑蠶之鄉(xiāng),還是藥材之鄉(xiāng),這里最出名的就是筧橋十八樣,俗稱“筧十八”。1929年第20期《工商半月刊》里還有專門介紹:“筧橋居杭城東北……農(nóng)產(chǎn)豐富,可稱首屈一指。地宜種藥,最著名者凡十八種……十八名藥中計植物十四,動物二,冬瓜(冬瓜皮、冬瓜子)、萊菔(蘿卜子、地枯婁)各分為二,故號十八。今列諸后:玄參、麥門冬、地黃、薄荷、草決明、千金子、白芷、白芥子、荊芥、牛蒡子、冬瓜皮、冬瓜子、蘿卜子、地枯婁、黃麻子、澤蘭、地鱉蟲、僵蠶�!逼渲泻芏嗨幉亩荚鵀樨暺�。宋代《夢粱錄》載:“地黃。牛膝,仁和繭橋白石種。干姜,上各件并歲貢�!薄断檀九R安志》也有寫:“繭橋藥品之專著者牛膝、千金草生仁和繭橋,蛇床子生繭橋旁地白石……上各件并歲貢�!�
機場路旁的枸桔弄社區(qū),原也是因為盛產(chǎn)枸桔而得名,歷經(jīng)元明清,枸桔弄藥市都是杭州艮山門外最大的藥材市場之一�!遏奚诫s志》載:“枸桔弄與姚陡門聯(lián)為一市,市稍轉(zhuǎn)北為弄,舊產(chǎn)佳枳,藥品以此地為良。自弄北行,為教場坂,有文橋、武橋……”
通往筧橋機場的機場路
曾是南宋的迎賓大道
筧橋人為了保護賴以生存的桑田不受海浪的浸漶吞噬,還從艮山門到筧橋,特意修筑起一條塘堤——走馬塘,也就是現(xiàn)在的通往筧橋機場的機場路。
據(jù)南宋《咸淳臨安志》載:“走馬塘,在艮山菜市門外,地平坦可馳馬,故名�!睘榱俗o堤,筧橋人還仿造靈隱、天竺路,沿路種植松樹,一種就是九里,從三里亭附近的諸葛廟經(jīng)筧橋機場左側(cè)的應家橋到樟木橋止,因而這條路還有一個杭州人很熟悉的別名——城東九里松。作為從東北方向進入杭城的主要驛道,此路曾極盡繁華�!遏奚诫s志》卷二載:“走馬塘自艮山門外二里轉(zhuǎn)塘頭起,東過諸葛廟、石陡門、祠堂坂、姚陡門、枸桔弄、齋
僧館、逯家亭、繭橋、喻家弄至茶花村止,約共十里。凡蘇州、秀州各緊急郵遞暨販馬官商,悉自臨平驛路抵赤岸,更自赤岸橋、楊家橋、下橋沙田畈以抵此塘入城,俗呼馬路�!�
南宋建都臨安后,此路更被當作迎賓大道。北國來杭的使者必先入住赤岸(今丁橋)的班荊館(后又擴建了承天宮和玉潤亭),再乘坐車馬經(jīng)走馬塘進入城區(qū)。
筧橋機場所在的橫塘
歷史上曾有“小金陵”之名
南來北往、熙熙攘攘,集鎮(zhèn)也應運而生。筧橋機場所在的橫塘,歷史上就曾有“小金陵”之名�!逗贾莞尽份d:“橫塘市在艮山門外東北十二里,居民饒庶,士物匯聚,俗有小金陵之稱�!�
筧橋橫塘一區(qū)墻畫 攝影 夏陽
到民國時期,筧橋更是已發(fā)展成為一個居民密集、街市興旺的商業(yè)集鎮(zhèn),傳說筧橋老街上僅油車鋪就有九家,當鋪十八家,俗稱“九車十八當”。
一輩子生活在筧橋老街上的易志根,曾在其耄?耋之年手繪過一幅《1937年筧橋街道原貌圖》。據(jù)他在《我為啥要繪制<筧橋老街原貌圖>》中的自述回憶:“老街兩旁房屋高大,南端原有一座跨街的慶豐亭,亭子左邊第一間是南新廟(又叫財神殿),緊接著便是露天大戲臺……馬路對面是廟弄、關帝廟……橋北的店家就更多了,橋邊泰和弄口為鼎泰和醬園,陳永和、景和兩家南北貨店……列列排排地一直要到北端長佛寺處才分成兩路:一路向東過應家橋通余杭宣家埠,一路向西過麻雀涼亭連接云市街、橫塘村。街上以前有許多大戶人家,橋北有俞家墻門、錢春園等,橋南有胡家墻門、易家墻門、相家莊、諸隆盛等。整條街上,無論盛夏寒冬、刮風下雨,未等天亮,早就人聲鼎沸�!�
令人痛心疾首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zhàn)后,日軍攻進杭州,火燒筧橋�,F(xiàn)在的筧橋老街是后期重建的。自述此事時,易志根在字里行間都透著一股憤怒:“他們用電槍(火焰噴射器)向民居射擊。第一把火是從鎮(zhèn)南的力車廠后面,萬花塘邊的萬花庵開始燒起的,頓時熊熊烈火,把筧橋鎮(zhèn)民房燒成一片火海,數(shù)百年歷史的古鎮(zhèn)夷為平地,老祖宗多少代人經(jīng)營的筧橋古建筑付之一炬�!�
清代翟灝筆下的“橫塘春水蔚如繪,檐齒高低簇繡層。一帶桃花半山路,豐華不負小金陵”也從此不再復存。
筧橋曾是晚清八十一標馬隊營地
1931年建成航校,成為空軍培訓基地
筧橋不僅自古繁華,戰(zhàn)略位置更為重要,作為杭州的東大門,歷來是兵家要地。晚清的八十一標馬隊營地和炮營校場就設在此地。太平軍進駐杭州后,也曾在筧橋設立“營盤”。時至今日,尚有“大營門”“小營門”等地名,當?shù)乩先丝赡苓習慣把筧橋叫作“大營筧橋”。
中央航空學校選址杭州筧橋,也是看中其交通便利,經(jīng)濟繁華,戰(zhàn)略地位又十分有利。1931年,機場和校舍建成后,原在南京成立于1928年的中央軍校航空隊即搬來筧橋。航校也成為了當時中國規(guī)模最大并由中央直屬的空軍培訓基地。
據(jù)《筧橋·中央航校史話》介紹,航校要求每個學員都牢記“空軍訓條”,并以此為鑒,嚴以律己,包括“至高無上,為空軍救國獨一無二的責任”“為國捐軀,為空軍救國殺身成仁的精神”“有我無敵,為空軍救國至大無畏的膽量”“質(zhì)素樸實,為空軍救國光明磊落的本色”等。
航校對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更是非常重視,每半年就要嚴格體檢一次。學員的待遇大致是:入伍生除全部生活供應外,每月津貼12元,學飛行后,每月津貼18元。畢業(yè)后除照官階領取正薪外,每月有飛行津貼。
在現(xiàn)代化教學模式的嚴格訓練下,航校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飛行員,但在此后的抗戰(zhàn)中幾乎全部犧牲。這些學員心懷天下,舍生忘死,“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于盡”。
1937年的那場“八一四”筧橋空戰(zhàn)
寫下了中國抗戰(zhàn)史光輝的一頁
抗戰(zhàn)爆發(fā)后,1937年8月14日發(fā)生在杭州上空的那場“八一四”筧橋空戰(zhàn),更是寫下了中國抗戰(zhàn)史和中國近代史極其光輝的一頁。
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后的第二天,日軍空襲杭州筧橋機場。中國空軍第4航空大隊在高志航大隊長率領下,駕駛霍克-3戰(zhàn)斗機騰空迎戰(zhàn)。短短30分鐘的空戰(zhàn),高志航等人共擊落日機3架,擊傷1架,而中方僅有1架戰(zhàn)斗機輕傷,首創(chuàng)中國空軍抗戰(zhàn)中空戰(zhàn)3比0的光輝戰(zhàn)績,打破了“日本空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
因為當年空戰(zhàn)就在低空進行,而且即使是戰(zhàn)斗機飛得也很慢,所以當日機冒著煙,從天上栽下來的那一幕,很多筧橋人都看得真真切切,熱血沸騰。
土生土長的筧橋人吳關榮在其編著的《筧橋韻事》中這樣寫道,自己的表伯父曾在筧橋開了一家橋頭茶館,那天他當堂宣布,“今天在我這個茶館里喝茶全部不收錢”。因為來不及去買炮仗,表伯父激動地摔茶碗當炮仗放,“當堂甩炸了三十二只小茶碗”,“雖然那天的生意是大大地虧了,但虧得舒坦”。
據(jù)戰(zhàn)史記載,在后來歷時3個多月的淞滬會戰(zhàn)和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高志航和戰(zhàn)友們又擊落、擊毀敵機230架,擊斃敵飛行員327名。
令人悲傷的是,1937年11月21日,在河南周家口機場,高志航在起飛迎戰(zhàn)日機前,一枚炸彈正好在他身旁爆炸,犧牲時年僅30歲。
據(jù)江干發(fā)布記錄,筧橋機場西大門有一條通往丁橋皋亭山方向的大路,沿著此路前行約4公里,有一座雞籠山。山坳里就藏著一間木屋打造的英雄冢,門楣高懸一塊題有“枕戈兵室”的牌匾,其意是“枕戈飲血,殺敵報國”。此處共葬有幾十位航空烈士,如高志航、沈崇誨、閻海文等,大多數(shù)都是衣冠冢。他們機智勇敢、寧死不屈的筧橋精神也流傳了下來。
很多影視作品都有這些英雄的故事。比如電視劇《血戰(zhàn)長空》中的高云天(邵兵飾演)的原型是高志航,電影《無問西東》中的沈光耀(王力宏飾演)的原型是沈崇誨,電視劇《北平無戰(zhàn)事》中劉燁飾演的方孟敖,就是筧橋航校的上校教官,這部劇的第一集,就是從杭州筧橋機場展開的。
蕭山機場啟用后,民航撤出筧橋機場
航校舊址入選“20世紀建筑遺產(chǎn)項目”
1949年,筧橋航校舊址作為新中國航空學校和軍用機場使用。
1957年1月,中國民航局在筧橋機場正式建客運站,稱杭州航空站,筧橋機場改為軍民兩用。
1972年2月26日,筧橋機場還迎來了一位特殊的人物——尚未與中國建交的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在周總理的陪同下乘機而來。那次是尼克松第一次來到杭州,盡管只短短停留了21個小時,但后來震驚全世界的《中美聯(lián)合公報》就是在這里草簽的。
2000年12月,杭州蕭山機場建成并正式啟用,民航才撤出筧橋機場。
作為“中國空軍的搖籃”,筧橋中央航校舊址一直被完好地保存著。2006年5月25日,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11月再度入選第三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chǎn)項目”名錄。
而與航校緊鄰的“中杭廠”(中央杭州飛機制造廠),也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第一座真正的現(xiàn)代化飛機廠。2019年4月12日,入選“中國工業(yè)遺產(chǎn)保護名錄(第二批)”名單。還有一件有趣的事,當年廠里的一位學徒朱亞泉曾對媒體說,他們平日去看電影都不用買門票,只因為電影院知道他們是“中杭廠”的工人。
雖然如今的筧橋中央航校舊址無法進入?yún)⒂^,但機場路上有一個杭州筧橋抗戰(zhàn)紀念館。如果你周末有空去參觀,可以留意下航校大禮堂(辦公樓)的歷史照片,整幢建筑設計極具深意,平面上看是呈“衛(wèi)”字上半部,然而與大地一結合,剛好構成一個完整的“衛(wèi)”字,正寓意著“保衛(wèi)國土”。
一如航校的校歌唱的那樣:“得遂凌云愿,空際任回旋,報國懷壯志,正好乘風飛去,長空萬里,復我舊河山。努力,努力!莫偷閑茍安,民族興亡責任,待吾肩。須具有犧牲精神,憑展雙翼一沖天�!�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新江南網(wǎng)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email protected])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