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濃蔭,不僅在夏日送來清涼,也筑起了城市的風景線。近期,由市園林文物局組織編制的《杭州市林蔭道設計導則》正式發(fā)布,這也是杭州首次出臺林蔭道建設準則。杭州的林蔭道背后有哪些故事?一起去高顏值的林蔭道逛一逛吧!
杭州城市風景線有了建設新標準
近年來,杭州高溫天氣頻發(fā),“綠蔭相伴、微風輕拂”成為了廣大市民在戶外活動的一種期待與需求,林蔭道的重要性日漸凸顯。
根據溫度實測,在同一時間,南山路懸鈴木林蔭下的路面溫度33℃,在南山路全光照的路面溫度55℃,兩者溫差達22℃!林蔭大道在杭州夏天發(fā)揮的作用不言而喻。
行道樹下形成的林蔭覆蓋空間,以交通功能為主,兼?zhèn)渚坝^游憩、生態(tài)等綜合功能的城市公共道路,就是通常所說的“林蔭道”。
新出臺的《導則》,進一步規(guī)范全市管理范圍內的林蔭道設計、改造提升和建設管理,系統性地梳理了林蔭道設計及建設過程中的諸多標準。
《導則》從樹種選擇、種植模式、種植規(guī)格、種植密度等專業(yè)層面出發(fā),結合杭州的綠化特色,因地制宜提出了種植設計的相關原則與建議,讓每條林蔭道都能擁有自己獨特的風景線。詳情可點擊這里查看。
跟著杭城林蔭道見證城市更新
杭州悠久的歷史為這座城市留下了諸多郁郁蔥蔥、各具特色的林蔭道,已然成為杭州的風光名片之一,讓我們跟著林蔭道,一起見證杭州城市的更新。
杭州林蔭道之始
杭州的林蔭道建設始于近代,與城市道路的建設基本同步,最早可追溯至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10月5日
杭余公路通車,拆城筑路,公路始興。
●民國3年(1914年)2月
開始拆除舊旗營城墻,開辟新市場,陸續(xù)建筑新路,并種植行道樹。
●民國5年(1916年)8月
孫中山先生到杭,勉勵浙江努力修筑道路,迎紫路建成(35年與新民路合并稱中正街。新中國成立后更名為解放路;1959年拓寬,向東延伸至環(huán)城東路,全長2.3公里)。
杭州林蔭道的普及
●1912年開始
杭州拆除了西側城墻,使“西湖搬進城”,形成了“城湖一體”的新格局,修建環(huán)湖公路和環(huán)湖公園,確立了“風景都市”的城市定位。
●新中國成立之后
杭州在保護修繕城市基礎設施的同時,保留了以北山街、湖濱路、南山路為代表的原有道路兩側的懸鈴木。
隨著杭州城市建設的發(fā)展,拓寬新修了解放路、延安路、環(huán)城東路、杭海路等數條重要道路。這些道路沿線均植有行道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城市交通以步行和自行車為主,杭城盛夏酷暑難當,但上述道路綠樹如蔭,出行涼爽,為市民所稱道。
杭州林蔭道的全面發(fā)展
如今,杭州全市共計57萬余株行道樹,行道樹種類45種,行道樹中胸徑60cm以上2000余棵,主要樹種為香樟、黃山欒樹、懸鈴木、銀杏、無患子等。
南山路、中河南路、直大方伯、中山南路、香積寺路、河東路、永慶路、新華路、新市街、北山街、虎跑路、靈隱路、龍井路、楊公堤、保俶路、馬塍路、益樂路、人民路、蕭然南路、寶林西路、山西園路、邱山大街、桂花路、衣錦街......每一條都是市民熟悉的林蔭道。
綠色的生機,斑駁的光影,相信《導則》的出臺將讓杭城林蔭道越來越美,也給市民帶來更多的身心愉悅。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